2025年7月20日,
医脉乡传实践团鉴往知“沭”守正创新小队专程前往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拜访了当地沈氏中医汉方堂主理人、沭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沈氏花卉汉方疗法”传承人沈继凯医生。在汉方堂内,小队成员与沈医生深入交流,倾听其家族跨越数百年的从医故事,探寻沈氏中医独特的诊疗理念,挖掘中医智慧守护女性健康的实践经验,同时用镜头与文字记录下这一承载着厚重文化与医者仁心的中医传承现场。
一脉相承:从江南到沭阳,数百年的中医坚守
沈氏中医汉方堂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因“洪武赶散”事件,家族从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的淮安、新沂、沭阳一带,沭阳的师德堂便是江南师德堂的一脉延续。更令人称奇的是,据族谱溯源,沈氏家族与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同根同源,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沈氏中医的传承增添了别样的厚重。【图3】
从江南到苏北,数百年间,沈氏中医始终坚守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将祖辈积累的诊疗经验代代相传。沈继凯医生已行医27年,如今,他不仅是家族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沭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沈氏花卉汉方疗法”的守护者。
专注妇科:以“治本”理念破解疑难杂症
“我们汉方堂主要以中医妇科为主,兼带心脑血管、脾胃等疑难杂症。”沈继凯主任介绍道。在妇科诊疗方面,沈氏中医借鉴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中妇科玉尺的理论,始终秉持“治病求本”的理念。
“病有标本之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沈医生强调,“老百姓常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在妇科诊疗中是行不通的。”他以月经不调为例:表面看是月经周期、经量的异常,根源却可能在气血——气血不足,月经便如河水匮乏,难以顺畅;产后妈妈恶露不尽,也需“补虚还得化瘀”,用补血活血的药物调理,避免留下腰酸、怕冷等后遗症。
案例见证:转换思路,破解多年妇科顽疾
谈及印象深刻的病例,沈医生分享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故事。一位患者深受月经淋漓不尽的困扰,每次经期长达二十几天甚至一个月,在当地中医院采用止血法治疗多年,却始终未能根治。
沈医生接诊后,从“治病求本”的理念出发,采用“分期调制法”。他解释,中医调理妇科讲究年龄层次:年轻女孩肾气未固,以调肾为主;育龄期至围经期女性,以调肝为主;更年期后则以调脾为主。
经过辩证,沈医生发现患者的问题在于“淤”与“虚”并存——长期崩漏导致血虚,而淤堵又加重了症状。他没有局限于“急则治标”的思路,而是先调理患者的脾胃,筑牢气血生化之源,再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排出淤堵。仅仅两个疗程,患者便恢复了健康。这个案例,正是沈氏中医“辩证施治、灵活变通”的生动体现。
寄语后辈:守根本、重实践,让中医走得更远
沈继凯医生曾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说,作为你们的校友,更是作为中医人嘱咐大家:学中医“道阻且长”,初学时面对阴阳五行、四气五味或许会觉得枯燥,但其中藏着古人观天地、察人体的大智慧。“多跟老师上临床,病人的脉象、舌苔、一句不经意的主诉,都是活的教材。”他强调,中医的“火候”得靠一天天的望闻问切积累,急不得。同时,要多读书,不光是医书,文史哲都要涉猎,“心明了,才能更懂病人的疾苦”。“既要守得住根本,也要看得清时代,把老法子用活了,才能让这门学问走得更远。”这是沈继凯医生的坚守,也是沈氏中医数百年传承中,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沭阳的沈氏中医,以数百年坚守守护百姓健康。此次拜访,实践团成员不仅明晰了沈氏中医的历史与诊疗精髓,更从沈医生的寄语中读懂中医传承的责任。大家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感受了传统医学魅力,也为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后期,“医脉乡传”实践团“鉴往知‘沭’守正创新”小队将持续整理此次交流所得,用更多元的形式讲好沈氏中医故事,助力传统中医文化的当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