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日志|石塘村的电商突围:有沃土,待春风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赴六安市石塘村暑期社会实践队
三下乡日志 | 石塘村电商观察:从直播间到品牌路,还差几步?
今天,我们走进安徽古尖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吴启明先生的对话,让石塘村电商发展的图景更清晰了几分——在直播流量紧缩的当下,这里的电商探索正面临着内容、产业链与品牌的多重考验。
直播的困境:内容单一 流量难破
“现在直播带货不好做啊,流量越来越小了。”吴先生的话,点出了石塘村商业电商的首要难题。
作为村里茶厂电商实践的代表,他们的直播形式至今仍比较简单:把茶叶摆出来,单纯介绍产品特点。这种“直白”的模式,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显然难以留住观众。
更现实的是,除了茶叶,茶厂也尝试售卖桃子等农产品,但因缺乏加工厂,这些新鲜果蔬无法转化为可长期保存的食品,销售范围只能局限在周边城乡,大大压缩了电商的受众面。“利润太低了,撑不起大的宣传。”吴先生坦言,这也是他们始终依赖本土网红扶植的原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推广,只能寄望于“熟人效应”打开局面。
破局的钥匙:品牌与人才
尽管难题不少,吴先生的实践却藏着破局的思路。“你看我们培育的‘绿观音’,比寻常的茶叶更香更嫩,可以买到八百多一斤,最贵的时候能卖到两千。”他指着茶样说,品牌化正是提升利润的关键。
石塘村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像“绿观音”这样能打响名号的品牌,更缺能把品牌做起来的人。吴先生说,无论是电商内容创新,还是产业链完善(比如建加工厂),最终都要落到“人”身上——需要愿意回到家乡、扎根石塘村的人才,用新思维盘活本土资源。
桃园里的潜力,等一双懂它的手
采访结束后,我们跟着吴先生去了旁边的四季桃园。虽不是产桃季,枝桠间仍能想象出盛夏硕果累累的样子。站在桃园里看着这些桃树,忽然明白:石塘村的电商之路,从来不是直播间里的“流量魔法”,而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实在事——既要像“绿观音”那样,把好产品熬成响当当的品牌;也要有人愿意回来,在镜头前讲好石塘村的故事。这条路或许慢,但每一步踩在泥土里的探索,都在为明天攒着劲儿!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