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医脉相传实践团中医养生小分队赴苏州市中医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当日,队员们与针灸科张音主任完成对接,围绕传统针灸技艺传承与中医养生文化推广展开专题采访。通过面对面聆听张音主任讲述临床经验、观察特色针法操作、记录古籍中的针灸要诀,让千年针灸智慧在当代医者的诊疗台上、在年轻学子的笔记里,续写出新的注脚。
聚焦“非遗活态传承”:从文献到临床,触摸吴门针灸非遗脉络采访前,实践团以“中医药非遗传承”为导向,开展吴门医派针灸技艺相关文献梳理工作。作为多项技艺被列入非遗名录的传统医派,吴门医派将“辨证施针”与“轻清灵巧”的手法特色深度结合,其针灸技艺在《医经溯洄集》《吴门医案》等古籍中均有系统记载——如针对“伏邪温病”的经络调理思路、治疗慢性病的“温针灸”操作规范,这些内容既是中医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也为当代针灸临床相关领域提供了关键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方寸诊室里的传承实践:张音主任眼中的“非遗延续之道”采访中,张音主任分享了自己与吴门医派针灸技艺的渊源。上世纪80年代,她从中医全科专业毕业分配到苏州中医院针灸科,针灸科的老医生以“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带教:“比如练进针,老医生会在穴位旁放一张纸,让我对着纸练‘快速穿透却不戳破纸’的力度;遇到患者说‘酸麻胀’,就当场讲解‘这是得气的表现,说明针感通到经络里了’。”
这种“在临床中教、在实践中学”的模式,正是中医药非遗传承的传统路径。张音主任说:“现在虽然有了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但我们还是保留了‘临床带教’的传统——每周我都会带年轻医生出门诊,遇到典型病例就停下来分析,教他们怎么根据患者的舌苔、脉象调整手法。”在她看来,中医药非遗的延续关键在于“让技艺‘用’起来”:“如果只是把技艺写在书本上、藏在展柜里,那不叫传承;只有让年轻医生学会用、用得好,让患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效果,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非遗技艺的“临床解读”:从“得气”到安抚,传递非遗人文内核“中医药非遗不只是‘技术’,更包含‘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针对队员们提出的“患者酸麻胀痛是否为得气”“如何缓解针灸恐惧”等问题,张音主任结合临床经验解读。她指出,吴门医派针灸技艺中早有对“得气”的系统总结:“老辈医生通过长期临床发现,酸、麻、胀、痛都是得气的表现,只是因人而异——有的人经络敏感,会有明显酸麻感;有的人反应较缓,可能只有轻微胀痛,这些经验现在我们还在临床中验证、沿用,也是向年轻医生重点讲解的内容。”
面对患者将针灸与打针混淆的恐惧,张音主任的处理方式也延续了中医药非遗的人文关怀:“老辈医生常说‘先安其心,再施其针’,现在我也会这样做——施针前和患者聊一聊,用通俗的话解释‘针灸是疏通经络,不是打针’;过程中随时问感受,只要患者说‘不舒服’,就马上调整进针角度或力度。”她认为,这种“注重患者体验”的理念,也是中医药非遗的重要组成:“非遗传承不只是传‘手法’,还要传‘仁心’,让患者感受到中医的温度,才能让传统技艺被更多人接受。”
科技与非遗:张主任谈中医药非遗的“守正与适配”当被问及电针、激光等现代工具对针灸技艺的影响时,张音主任表示:“中医药非遗传承要‘守正’,但不能‘守旧’,关键是守住‘辨证施针’的核心。”她解释,现在临床中使用的电针、红外线等工具,是对传统针灸技艺的补充:“比如用电针加强针感,让得气效果更持久;用红外线辅助保暖,避免患者施针时受凉——这些工具没有改变‘根据体质辨证、根据病情调法’的核心,反而让传统技艺更适应现代临床需求。”
对于针灸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张音主任认为其可作为非遗推广的“助力”:“基层医疗资源有限,有些医生针灸基础薄弱,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精准定位穴位、掌握基础进针手法,但真正的‘辨证施针’——比如患者舌苔黄腻要减补法、脉象沉细要加温针,这些还是需要医生根据经验判断。”她强调,中医药非遗的核心是“活的经验传承”:“不管用什么工具,只要守住‘辨证论治’的根,就是对非遗的传承;如果丢了这个根,只讲标准化操作,那就偏离了非遗的本质。”
结语此次实践中,中医养生小分队既梳理了吴门医派针灸技艺的“古籍源头——当代实践”脉络,也见证了中医药非遗“在临床中传承、在应用中活态”的真实场景。从张音主任“临床带教”的传承实践,到“辨证施针”的技艺核心,再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非遗的传承,不是对“古老技艺”的简单复刻,而是在守正基础上,让传统技艺适配当代需求、服务大众健康。未来,实践团将带着此次所学,继续探索“中医药非遗进校园、进基层”的路径,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使用非遗,让千年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