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的章氏医馆浸润在江南梅雨季的氤氲里,药香与古籍的沉馥在梁柱间流转。2025年7月16日,当上善吴门医派调研小组踏进这座承载百年医脉的院落,吴门医派——这个自元代戴思恭开宗立派,滋养出江南杏林千年文脉的学术渊薮,正将恢弘的医学图卷徐徐铺展于青年学子眼前。此刻,1866年由外科圣手章治康创立的独门技艺,在运河桨声与青石巷深处续写着"医脉乡传"的新章。
01 吴门医脉,江南杏林之源苏州古称“吴门”,自春秋时期便是江南文化重镇。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中记载:“今吴中医称天下”——这句话揭示了吴门医派在中华医学史上的显赫地位。这一诞生于太湖流域的医学流派,发轫于元代名医戴思恭。作为朱丹溪的亲传弟子,戴思恭将丹溪学派精髓带入吴地,与当地儒学传统相融合,最终形成杂病、伤寒、温病、外科四大分支并立的学术体系。吴门医派以儒医辈出著称。据《吴门医派》统计,吴中历代医家超过1200人,其中御医达百余人。十五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苏州时,曾在游记中惊叹当地“医术高明的医生,善于探出病根,对症下药”。
02 外科圣手,章氏百年薪传在吴门外科体系中,章治康一脉尤具传奇色彩。这位1866年生于无锡梅村的名医,青年时拜师范晴皋,精研《医宗金鉴》等典籍。行医初期,骑驴代步,走乡串户,每往返数十里,面无倦容。重义德守信诺,贫病不计,深得病者赞誉,医声四布,遍及百里。后迁至南门清名桥,求治者更接踵而至,应接不暇,历四十年不衰。章氏外科在传承中不断演进。其长子章志方继承家学后,定期赴苏州坐诊,使章氏医术辐射苏锡两地。如今章氏门人已传至第五代,在浙江台州等地形成完整传承谱系,并发展出系列骨伤膏方。
03 守正创新,青囊秘授新生顾珂溢医生捧出泛黄的《章氏青囊秘授》感慨道:“这些写在天头上的是批注。看一遍书天头上的内容就会多一点。作为传承者,不能和老师一模一样,一定是在继承核心思想之后有所创新的。”顾医生深入钻研章治康外科技艺,结合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对章氏外科方剂“章氏愈痛方”进行了改良,制成了院内制剂。改良后的“章氏愈痛方”,配合了雷火灸法、舒筋通络手法等其他外治方法,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并随着疾病、证型的不同,灵活调整使用方法,能够对关节疾病、肌肉劳损起到优异的治疗作用。
04 赠书传薪,启迪杏林后学调研过程中,顾珂溢医生向上善实践团赠送了《吴门医派》专著。这部系统阐述吴门医派历史渊源、学术特色与名家成就的著作,是深入理解这一江南医学瑰宝的钥匙。顾医生以书为媒,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希望青年学子通过研读,把握吴门医派守正创新的脉络,特别是章氏外科的独到经验,这本著作将成为实践团研习江南医学文化、感悟传统医学精髓的重要研学指南,为此次医派寻根之旅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05 小结暮色浸染阊门青石巷,实践团学子怀揣墨香犹新的典籍辞别医馆。远处评弹的丝弦声隐隐飘来,应和着运河潺潺水韵。书页间沉睡七百年的杏林智慧,此刻在青年掌中渐次苏醒——翻动的纸页是吴门医派绵延的血脉,墨色的题签是姑苏城永不褪色的文化胎记。当太湖的风穿过平江路,拂过书脊上“吴门医派”四个篆字,我们听见历史深处传来回响:这不仅是典籍的传承,更是千年江南文脉在新时代的呼吸吐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