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踏访配水池战斗遗址,沉浸式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辽宁工业大学,薪火相传实践团队

  一、导语
  近日,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指导的实践团队——“薪火相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队,赴配水池战斗遗址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专题学习等形式重温革命历史,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筑牢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担当。
  二、活动背景与实践宗旨
  配水池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中的关键一役。彼时,配水池作为锦州城北的重要制高点,是敌军防御体系的核心环节。我军战士以“一寸阵地一寸血”的惨烈代价,经过数日浴血奋战,最终攻克这一战略要地,为锦州战役的胜利筑牢了外围防线。此战中蕴含的“不畏强敌、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至今仍是激励后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富矿。当下,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正积极打破课堂壁垒,通过“行走的课堂”引导青年在历史现场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初心使命。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将红色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从组织红色经典研读会到开展革命遗址寻访计划,持续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的有效路径。此次实践活动既是响应传承红色基因时代号召的具体行动,也是学院“理论+实践”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旨在让青年学子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汲取成长力量。
  通过参观配水池战斗遗址,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战斗的历史背景、关键战役节点和战略意义,直观感受革命先烈在枪林弹雨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特质。同时,通过开展场景模拟、故事征集、誓言重温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团队成员从历史见证者的视角思考时代责任,提升历史素养和爱国意识,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动能。
  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彩历程
  九名团队成员在配水池战斗遗址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战斗遗址的陈列馆、战壕、碉堡等设施。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战斗的激烈程度以及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让成员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斗场景之中。

  参观与模拟活动结束后,团队组织了交流分享会。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内心的震撼与思考。有人对比今昔生活,感慨和平的来之不易;有人聚焦战士的年龄,发现许多先烈与自己同龄,却已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还有人联系专业所学,思考如何用现代技术还原历史,传承精神,真挚的分享让革命精神在思想碰撞中愈发清晰。
  活动期间,团队成员还向本校的同学征集了与配水池战斗相关的红色故事,共收集多个珍贵的故事,这些故事为研究战斗历史提供了新的素材。
  四、活动成果与影响
  团队成员全面了解了配水池战斗的历史,收集到十余个红色故事。通过交流分享,成员们的历史知识得到丰富,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
  对团队成员而言,此次活动让他们深受触动,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青年学子的使命和担当。对社会来说,团队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活动成果和红色故事,吸引了更多人关注配水池战斗遗址和革命历史,弘扬了红色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实践团队“薪火相传队”的此次活动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借鉴。
  队员李思雨说道:“站在配水池战斗遗址上,抚摸着碉堡上深浅不一的弹孔,听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他们中很多人只有二十几岁,却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了为国牺牲,这种‘向死而生’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佩。今后,我一定会把这份感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不辜负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队员张静分享道:“以前在课本上学习辽沈战役,更多是记住了时间和结果,而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鲜活的人。他们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家人的英雄。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记住历史事件,更要记住这些为我们牺牲的人。”

  五、结语
  当最后一次驻足配水池战斗遗址的断壁残垣前,指尖拂过镌刻着英雄名录的纪念碑,“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全体成员滚烫的感悟中落下帷幕。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于“薪火相传队”而言,远不止是一次历史知识的“集中充电”——队员们在实地探寻中触摸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在老兵口述的故事里读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重走行军路的汗水中体会革命先辈的坚韧意志,每一个细节都成为精神信念的“精准淬炼”,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课本上的文字,变成了扎根心底的信仰坐标。
  未来,“薪火相传队”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以更鲜活的“红色宣讲员”身份走进校园课堂与社区广场:他们会把配水池战斗中“以少胜多的战术智慧转化为青春奋斗的方法论,将英雄烈士“舍生取义”的抉择故事改编成沉浸式情景剧,用青年视角解读红色精神的时代密码,让那段浴血奋战的历史不再是泛黄的档案,而是照亮当代青年成长之路的“精神灯塔”,引导更多同龄人在聆听中思考“青年何为”,在感悟中坚定“强国有我”的志向。
  相信在红色薪火的代代相传中,更多辽工大学子将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科技攻关、基层服务、社会建设的各条战线上,让“中国红”焕发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红色答卷。(作者:辽宁工业大学牟静)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