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海风裹挟着码头的朝气,7月14日,山东管理学院“绿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队怀揣对绿色发展的探索热忱,深入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开展实践活动,既在实地探访中触摸港口发展的脉搏,更以青年视角参与绿色实践,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实践团队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合影留念。许董紫莹摄
青岛港是全球第四大港、山东港口“龙头”,也是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在智慧绿色港口建设领域成效显著,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港口转型的标杆。其旗下的董家口港区,更是凭借在干散货码头自动化、粮食枢纽智能化等领域的多项突破,创下多个全国乃至全球“第一”,先后斩获“亚太绿色港口”“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化工园区”等称号,彰显了其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为港口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亚洲最大粮食码头:智能减碳里的“舌尖守护”
抵达亚洲最大粮食码头时,巨型粮仓如银色堡垒般矗立。“这里年吞吐量超千万吨,却实现了‘生产零污染、作业无扬尘’靠的就是我们的实时调度系统。”在负责人引导下,团队成员走进中央控制室,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粮食物流数据与设备运转状态。透过屏幕,大家目睹巨型货轮有序装卸、各类机械设备高效运转,深切领略到这座现代化国际大港的繁忙景象与强大吞吐能力。
团队成员针对如何利用实时调度系统实现码头智能降碳问题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许董紫莹摄
针对粮食运输中的碳排放问题,团队与码头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结合专业知识提出“粮食物流碳足迹追踪方案”,建议在调度系统中增加碳排放计量模块,为后续碳减排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得到相关工作人员认可。
团队成员实地验证粮食物流碳足迹追踪方案的可行性。杨晓摄
40万吨矿石码头:硬核设施里的“降碳密码”
“传统矿石码头常被戏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在这里,我们把粉尘锁在了‘笼子里’。”沿着参观通道前行,团队成员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巨型卸船机作业区被全封闭罩严密封锁,矿石从货轮卸出后直接进入密闭输送廊道,廊道内降尘设备持续运转,全程不见粉尘外溢。这些设施如绿色屏障,将污染牢牢控制,展现着码头在绿色发展上的决心。从全封闭输送系统到新能源车辆的广泛应用,每一项举措都体现着对环保的重视。通过实地观察与互动,团队成员对绿色港口建设的具体路径有了更深入地理解,真切体会到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绿色宣讲进港区:青年声音传递低碳理念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团队大量走访社区和乡村,深入了解居民生活环境及生态文明意识,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依托社区公告栏、乡村广播、社交媒体等多元渠道,向当地居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其环保意识;组织垃圾分类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环保主题公益活动,吸引大量居民参与。此外,团队还充分利用各类契机,面向港口员工、市民及游客宣传绿色低碳理念:制作精美宣传海报与手册,设置宣传展板,在人流密集区域发放宣传资料;团队成员通过口头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引导社会大众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技术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港口绿色降碳设施的运行机理。许董紫莹摄
此次董家口之行,绿见中国团队不仅见证了“巨轮远航与蝴蝶栖息共存”的生态图景,更在实践中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未来,团队将持续追踪港区绿色转型进展,用青年智慧为传统产业低碳发展注入活力,让绿色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