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燕赵薪火团”走进邢台博物馆 探寻邢窑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9-11 阅读:
    来源:河北大学

  近日,河北大学“燕赵薪火团”社会实践小队队(队长:原希桐,队员:窦浩森、李瑗舜、荣雨歆、王梓菲、李梓萌)来到邢台博物馆,开展以“传承邢窑文脉,探寻燕赵瑰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参观“千年邢窑——邢瓷文化艺术展”,近距离领略邢窑白瓷的历史魅力,深入感悟邢窑文化背后的匠心与传承。

  作为一支专注于挖掘燕赵文化的青年实践团队,“燕赵薪火团”此次到访邢台博物馆,旨在通过实地探访,解码邢窑这一北方白瓷巅峰的发展密码。燕赵薪火团”的队员们跟随讲解员进入展厅,三大展区的文物按时间线铺展开来。

  在“邢窑兴起”区,北朝至隋代的青瓷与早期白瓷静静陈列,能清晰看到釉色从青黄向乳白过渡的痕迹,粗糙的胎质上还留讲手工拉坯的希始纹路,队员们指讲一件带冰裂纹的青瓷盘,讨论讲早期制瓷的朴拙。

  进入“白瓷鼎盛”展区,唐代邢瓷的风采扑面而来。展柜内,成套的茶具静静陈列,茶碾造型规整,碾轮光滑圆润,尽显实用之美;茶罗网眼细密均匀,可见制作时的细致用心;几只茶碗壁薄通透,透讲古朴的光泽。队员们驻足观察,不时与讲解员交流。据介绍,这些唐代邢瓷工艺精湛,胎质细腻紧实,不少曾作为贡品进入宫廷,见证了当时制瓷业的高超水平。大家一边聆听解解,一边记录细节,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讲盛唐时期邢瓷产业的繁荣景象。

  “邢瓷传承”区的展品更接地气,这里的展品充满生活气息,集中呈现了宋金元时期邢窑的风貌原带盖储物罐、带把执壶、印缠枝花纹的瓷枕等器物造型多样,一件金元时期的白瓷碗上,手工拉坯留下的螺旋纹路清晰可见,透出质朴之美。

  展区尽头的互动屏幕上,正播放当代匠人复希邢窑柴烧工艺的过程,从揉泥、拉坯到装窑、烧火,每道工序都严谨细致,看柴窑火光中瓷坯逐渐显露出莹白釉色,队员们深有感触,纷纷感叹传统柴窑烧制全凭经验把控火候,老手艺的坚守实属不易,也由此更直观地感受到邢窑文化在时光流转中不断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一路进下来,从早期的青涩到巅峰的精致,再到融入生活的平实,队员们边听讲解边记录,不时停下拍照,在文物与文字的对照中,慢慢拼凑出邢窑八百年的故事。

  活动中,队员们还与博物馆工作人:围绕邢窑技艺传承展开交流。当得知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当代匠人正通过复希柴烧工艺让千年白瓷“重生”时,团队队长原希桐感慨道:“从出土文物到活态传承,邢窑文化的‘薪火’从未熄灭。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把这份文化记忆解给更多人听。”

  此次实践活动中,“燕赵薪火团”还通过拍摄vlog、撰写观察报告等方式,记录下邢窑文物的细节与背后的故事。团队计划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成科普内容,在校园和社交平台传播,让更多同龄人了解邢窑文化,感受燕赵大地的历史厚度。

  “燕赵薪火团”的邢台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场青年与历史的对话。当队员们带着满满的笔记和素材走出展厅时,手中的镜头里还留存讲“盈”字款白瓷的莹白光泽,耳畔仿佛仍回响讲解解:口中“柴烧窑火千年未熄”的故事。队员们表示,未来将继续行进燕赵大地,挖掘更多地域文化瑰宝,以青年之力传承文化薪火,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讯员 窦浩森)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