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至30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橙心橙意”柑橘品质调控与保持支农实践团集结完成,赴湖北宜昌秭归县、广西桂林两大柑橘主产区开展调研。在园艺林学学院叶俊丽老师带队指导下,团队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聚焦柑橘生产中突出的“内裂”“返青”两大痛点,以科技力量破解产业难题,助力果农提质增收。
聚焦产业痛点锚定实践靶向 作为全球重要水果品类,柑橘的品质直接关系产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在湖北秭归——“中国脐橙之乡”,“四季有鲜橙”的种植格局享誉全国;在广西桂林,砂糖橘、沃柑等品种撑起当地农业经济半壁江山。然而,两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却让柑橘生产面临难题:秭归立体气候下的春秋阴雨、桂林夏季集中降水,导致柑橘内裂果率居高不下,果实白皮层溃裂、果皮变薄失重,严重时直接丧失商品价值;而夏橙、伦晚等晚熟品种的“返青”现象更让果农头疼,伴随糖分积累不足、风味下降,显著拉低市场竞争力。
“这些问题不是个例,而是制约产区升级的共性瓶颈。”实践团团长夏忠恒介绍,团队前期调研发现,仅秭归部分产区内裂果率较去年增幅超15%,桂林夏橙返青率最高可达30%,“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调研与技术攻关,把实验室的理论转化为田间地头的解决方案。”
产学研联动构建科学实践体系 为确保实践实效,团队与秭归县柑橘良繁中心、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建立深度合作,当地农业部门提供气候数据、产业分布图等基础资料,资深果农曹立新、陈传武等全程协助田间采样与调研。在实践过程中,团队采用“海拔梯度+品种对比”双维度方案,通过“五点采样法”对纽荷尔、伦晚、夏橙等主栽品种开展系统调查,融合多种科学手段破解难题。
在内裂防控方面,团队普查不同果园裂果发生率,结合土壤水分、钙素营养检测分析诱因;对比健康与内裂植株根际土壤菌群,分离有益菌株探索绿色防治路径。在返青治理领域,将重点监测海拔、光照、施肥方案等对果实返青的影响。
科技支农显担当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实践兼具科学性与公益性:团队配备糖酸仪、果实色差仪等专业设备,团队成员均已完成实验操作规范、数据统计分析等专项培训,成员分工明确——从果实表型观测、生理指标测定到分子实验分析,形成完整研究链条。
“柑橘品质提升是‘好吃、好看、健康’产业导向的关键一环。”指导老师叶俊丽表示,实践团立足产区实际,推动科研成果与生产需求精准对接,“既为研究生提供‘接地气’的实践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这份“橙心橙意”的科技支农答卷,为全国柑橘主产区寻找可复制的品质提升方案助力,让“金色果”真正成为果农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