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明确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社会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法律服务下乡与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模式,在了解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在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成效后,2025年8月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梦法脉润乡韵”实践队,在队长朱乃千带领下,深入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与当地司法局、人民法院等部门展开深度探讨,挖掘基层法治建设先进经验,以青春之力赋能法治乡村建设。
云梦县司法局:锚定“系统推进”总思路,绘就全域法治建设蓝图
云梦县司法局以秦律文化为魂,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建设体系。高举秦律圣地建设大旗,深挖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智慧与精神,将其与当代法律实践、本土创新措施相结合,让千年法治底蕴焕发新生。“阿玲热线”与“睡虎地法治文化大讲堂”两大品牌深入人心,一条热线连通电话线、网络线与民心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一堂堂法治讲堂让法治文化浸润人心,让法治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
实践队调研发现,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司法局以示范创建为引领,打造出了西王村、杨店社区两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强化村委会班子建设与调解阵地功能,通过法治长廊等文化载体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同时培育“法律明白人”,推进乡村法律服务提质增效。针对校园法治教育,司法局推动法治副校长全覆盖,为全县69所学校配备96名来自公检法司的政法干警。同时创新开展法治戏曲进校园,投入12万元新建5所中小学试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法治知识入脑入心,下半年还将筹备市级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
城关镇司法所:细化“扎根基层”实践,织密群众法律服务网络 “基层普法这一块,我们司法所挑起了我们城镇政府的普法的重要责任。”城关镇司法所紧跟云梦县司法局步伐,将普法举措落细落实。司法所积极联动“阿玲热线”品牌,通过广场广播播报典型案例、接收群众诉求;遇到复杂问题及时协调城区法律资源解决。“我们通过这几年的法律明白人的培养,现在已经达到了150人,这些法律明白人分布在我们的10个社区,3个村”,城关镇司法所负责人介绍道。这些法律明白人优先选拔本土力量,每年开展两次集中培训。在调解方面涌现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胡金生、年均处理重大纠纷近50起的金牌调解员邹雄等骨干,成为基层矛盾化解的“压舱石”。
除此之外,针对自身作为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大、法律需求多元的特点,城关镇司法所主动扛起城镇普法第一责任,以接地气的方式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紧抓“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要节点,联合执法部门开展集中普法;创新打造“平安早市”“法治夜市”特色场景,在菜场、广场等人流密集处拉横幅、设展台、发放法治宣传页等小纪念品,让普法融入日常烟火气。此外,司法所还精心举办法治文艺汇演,评选出30名在不同方面的“最美城关人”,近万名群众参与其中,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传递法治正能量。
云梦县人民法院:锚定“站庭五联”总方向,搭建基层法治联动框架 作为统筹全县司法工作的核心,云梦县人民法院的“站庭五联”机制是基层法治建设的关键抓手,而“多方联动”正是这一机制的核心密码。法院负责人多次强调,基层司法离不开派出所、人大、司法局、平安办的资源支持,村委会与村主任更是深度参与案件前期沟通,助力矛盾前置化解;尤其人大代表的全流程介入,让调解更接地气——县法院选聘5-7名有经验的人大代表参与诉讼调解。据法官介绍,自今年年初至八月初,曾店法庭已依托该机制调解17起,成功率达100%。为让联动有阵地、有保障,法院与镇人大还双向设点,联络站设“法庭驻站工作室”、法庭内设“人大代表驻庭联络室”,实现“站庭联动”阵地100%覆盖,每季度还会为代表调解员开展法律培训,筑牢协作基础。
不仅如此,县法院更让司法服务主动“沉”到群众身边。全县设4个固定法庭、2个巡回审判庭,推行“一村一法官”,各村的法律明白人每周定期进村服务,在群众“家门口”为群众解疑答惑;近5年常态化开展的“法治夜校”更是精准对接需求,结合节假日、群众关切及部门工作重点不定期举办,曾联合环保局、水利局讲解《环保法》,今年上半年已办4场,覆盖群众超300人次。同时,通过“信息联通”打破沟通壁垒,线上搭建站庭信息共享平台、代表联系选民微信群,线下设每月15日为“联合接待日”,人大代表与法官共同接访,今年已开5次联席会,让民意线上线下高效流转。为确保机制长效运转,县法院还建立“效果联评”三维机制,每季度组织代表调解员述职、选民评议法庭工作,县法院每年向县人大常委会汇报机制落实情况,人大与法院联合考核并表彰“金牌调解员”,让“站庭五联”真正落地生根。
云梦县城关法庭:细化“站庭五联”实践,聚焦家事与未成年人成长 城关法庭将“站庭五联”融入民生服务。针对辖区内集中的离婚纠纷、抚养权与赡养权确定等家事案件,城关镇人民法庭的法官说出了他们的方案,“我们更多会听当事人去说,法官不会主动插话,先让当事人把情绪给发泄出来之后,我们再来谈”。据法官所说,法庭先营造温馨环境安抚当事人情绪,再从“法理+人情”双重视角化解矛盾,最大程度减少纠纷对家庭的二次伤害。在普法宣传上,更加贴近群众,开展“夜市普法”“摆摊普法”;还会主动走进百姓家中,结合真实案例普及法律知识。
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法庭坚持“多部门协同”,依托“站庭五联”联动学校、社区、公安等,以“法治副校长”身份进校园、开展“法治戏曲进校园”活动,提前介入预防教育,为青少年筑牢法治防线。
村民:制度知晓全覆盖,法治求助有路径 经调研走访,云梦县村民对本地核心法律服务制度的知晓率实现全域覆盖,“阿玲热线”“法律明白人”等关键举措已成为村民解决法律问题的首要选择。受访村民普遍表示,通过社区广播、法治宣传页、基层普法活动等渠道,能够清晰掌握“阿玲热线”的服务范围与拨打流程,也明确“法律明白人”的遴选标准及服务区域。
在法律需求应对层面,村民求助行为呈现“主动化、常态化”特征。面对邻里纠纷、劳资矛盾、消费维权等常见法律问题,村民均能准确对应求助渠道——日常简单咨询优先联系辖区“法律明白人”,复杂诉求或紧急情况第一时间拨打“阿玲热线”,且对两项渠道的服务效率与解决效果给予高度认可。群众对当地法律服务制度的高度认可,充分体现了当地法律服务制度运行的高效性与实用性,真正实现“群众有需求,服务有回应”。
简牍法治文化画展与研讨活动:参与人员范围广,法治研讨有方向 本次活动于2025年8月25日晚7:20在“诗书里”举办,由县文联副主席范小雅主持,县司法局、县文联相关领导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县司法局年轻干部参与,围绕“挖掘睡虎地秦简法文化资源,擦亮法治云梦靓丽名片”主题展开。
活动中,云梦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云凤引领参观30幅法治画作(共创作45幅,部分为创作者冒酷暑实地采景所作);朗协主席吴小平诵读法治诗歌;播放云梦法治宣传片与《云梦是秦律圣地名不虚传》舞台录像。研讨环节,2名司法局年轻干部、2名实践队学生先后发言,县司法局副局长毛洪波分享古今中外法律名言,让参与者感悟法治魅力。
云梦县博物馆:简牍文物全呈现,法治溯源有路径 云梦县博物馆作为承载当地法治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珍藏着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的珍贵文物,为本次简牍法治文化活动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源头与文化支撑。馆内的秦简内容涵盖《编年记》《秦律十八种》等多种文书,其中《秦律十八种》详细记载了秦代在农业生产、仓库管理、徭役、军功爵等领域的法律规范,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直观展现了古代法治治理的智慧,是云梦“秦律圣地”称号的核心佐证。这些简牍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为本次活动中法治画作创作、研讨主题深化提供了鲜活的历史依据,让当代法治宣传与千年法治传统紧密相连。
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云梦法治文化,展现文物独特魅力,云梦县博物馆组建了来自63个单位的130名志愿讲解员和博物馆专业讲解员组成的讲解团,并且配备96个智慧导览机,实现讲解全覆盖。
从云梦县司法局的系统谋划、城关镇司法所的扎根服务,到县法院“站庭五联”的全域联动、城关法庭聚焦家事与未成年人的精准服务;从简牍法治文化画展的生动呈现、云梦县博物馆对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传承,再到“法律明白人”扎根一线、村民熟练运用法律服务的主动实践——云梦县以千年秦律文化为根脉,以创新机制为羽翼,既用“制度框架”搭建起“历史传承+制度落地+群众参与”的法治建设闭环,又以“服务细节”让法治温度浸润基层肌理,真正实现了法治从“政策落地”到“民心扎根”的跨越。
如今,云梦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实效为核心的法治建设模式,已成为基层法律服务下乡与法治宣传教育的“可复制样本”。云梦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治理实践的融合创新,让法治成为城乡治理的坚实支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梦法脉润乡韵”三下乡实践队也将整理调研成果,进一步总结“云梦经验”,为全国县域法治建设提质增效提供青年视角与实践参考,助力更多地区走出法治惠民、治理增效的基层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