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平型关寻踪,党徽映初心——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
    来源:郭佳安
  2025年7月7日,细雨初歇的晋北大地透着几分肃穆,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怀着崇敬之心,奔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队员们以“追溯红色足迹,传承英雄精神”为主题,在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展馆与战场遗址间,重温烽火岁月,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
  实践队抵达纪念馆时,广场上的平型关大捷纪念碑巍峨矗立,“平型关大捷”五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不同于常规参观,此次红色研学的讲解任务由队中党员队员主动承担——他们提前两周查阅史料,走访纪念馆工作人员,梳理战役时间线与英雄事迹,将“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壮举背后的细节烂熟于心。
  走进主展馆,党员讲解员率先在“战前形势”展区停下脚步,指着墙上的历史地图与文献复印件,向队员们细致解读:“1937年9月,日军企图突破平型关防线,进犯太原。八路军第115师在林彪、聂荣臻指挥下,决定利用平型关险要地形,打一场伏击战。大家看这张地形示意图,两侧高山陡峭,中间峡谷狭窄,正是伏击歼敌的绝佳位置。”队员们围在展柜旁,目光聚焦在泛黄的电报手稿与战士们用过的旧军装、步枪上,仿佛能透过文物,触摸到当年战士们枕戈待旦的紧张氛围。
  沿着展馆路线前行,“激战平型关”展区的场景还原装置让历史瞬间“鲜活”起来。党员讲解员站在模拟的峡谷战场模型前,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9月25日清晨,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115师战士们迅速发起攻击。当时雨雾弥漫,战士们冒着日军的炮火冲锋,有的用刺刀与敌人近身搏斗,有的抱着炸药包炸毁日军汽车,最终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物资。”队员们凝视着模型中战士们冲锋的身影,耳边仿佛响起当年的枪炮声与呐喊声,眼中满是对英雄的敬仰。
  在“英雄事迹”展区,一组标注着“平型关战役牺牲战士名录”的展板前,党员讲解员特意放慢脚步,指着其中几个名字轻声介绍:“这位是685团班长张恩堂,他在夺取日军机枪阵地时,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最终壮烈牺牲;还有通信兵李为民,为传递作战命令,在日军炮火封锁下穿梭于峡谷间,不幸中弹牺牲时,手中还紧攥着未送出的电报。这些普通战士用生命诠释了‘为国家、为民族’的忠诚。”队员们纷纷低头默哀,有的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英雄名字,将这份感动深深镌刻在心底。
  随后,实践队前往平型关大捷战场遗址——乔沟。站在峡谷两侧的山坡上,党员讲解员指着谷底的公路说:“当年战士们就埋伏在这两侧山坡上,凭借地形优势给日军沉重打击。大家看这陡峭的山体,即便如今走在上面都很艰难,可想而知当年战士们在雨中潜伏、冲锋时的不易。”队员们沿着当年战士们的冲锋路线行走,脚下的碎石与杂草仿佛还残留着历史的温度,更深刻体会到战役胜利的来之不易。
  返程途中,队员们在大巴上交流感悟。党员队员带头分享:“以前在课本上了解平型关大捷,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今天通过讲解与实地探访,才真正明白‘英雄’二字的重量。”其他队员也纷纷表示,要将英雄精神融入学习与生活,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
  此次平型关之行,是实践队“以党建引领红色教育”的生动实践。队员们在党员的带领下,不仅重温了抗战历史,更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党徽为指引,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英雄精神在青春奋进的道路上持续传递,为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