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觅古,党徽映文明——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实践
2025年7月6日,晨曦初照,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满怀对千年文化的尊崇,奔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他们带着探寻历史脉络、传承文化精神的使命,在这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艺术殿堂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实践队抵达云冈石窟景区,远处武州山崖壁上那密密麻麻的洞窟,仿佛在向众人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此次实践别具一格,讲解重任由队中的党员队员主动挑起。他们提前数月便沉浸在云冈石窟的研究中,翻阅大量历史典籍,梳理石窟开凿的历史脉络,对每一尊造像、每一处雕刻背后的故事都烂熟于心。
沿着蜿蜒的栈道前行,党员讲解员首先在第16窟“立佛洞”前停住脚步。只见他抬起手,指向崖壁上那尊高达13.5米的释迦牟尼立像,声音沉稳而有力:“此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批,这尊立佛身着褒衣博带,这一服饰风格是北魏吸收中原文化的体现,其面容庄严肃穆,展现出北魏皇室将佛教‘法统’与自身‘君权’紧密相连的政治意图,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队员们围聚在旁,仰望着立佛,目光中满是惊叹与对历史的敬畏,此时微风轻拂,似是历史的回响。
步入洞窟深处,光线渐暗,唯有透过洞窟缝隙洒下的几缕光,勾勒出造像的轮廓。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党员讲解员的步伐放缓,语气也愈发庄重:“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因前壁崩塌而露天,却意外成就了如今别具一格的庄严感。瞧那佛像的嘴唇线条,微微上扬,带着一抹含蓄的笑意,这是北魏工匠们对佛像神韵的极致雕琢。即便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佛像表面已有斑驳痕迹,但这慈悲的笑容依旧穿透时空,给予后人心灵的慰藉。”队员们纷纷凑近,仔细端详大佛的眉眼、衣纹,仿若能穿越千年,感受到古代工匠们在雕刻时的专注与虔诚,触摸到他们对信仰与美的执着追求。
行至第6窟“塔庙窟”,这里堪称云冈石窟的艺术巅峰。洞窟内分层雕刻着繁杂精美的佛教故事连环图,从释迦牟尼诞生时的祥瑞之景,到其历经磨难最终成佛的艰辛历程,每一个场景中的人物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衣纹褶皱细腻逼真,仿若微风拂过便能飘动起来。古人以刀作笔,在坚硬的山石上“书写”出一部立体生动的佛经。学生党员指着洞窟角落一处不太起眼的雕刻,向队员们介绍:“大家看,这里是工匠留下的‘题记’,虽历经岁月,字迹已模糊不清,但从中仍能感受到当时匠人对自己作品的珍视。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精益求精,力求将每一处细节都做到完美,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学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在党员的讲解下,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云冈石窟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从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中汲取到奋进的力量。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崖壁,给造像们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实践队在党员的讲解声中踏上归程。此次云冈之行,不仅是对千年文明的深度探寻,更是一场责任与担当的传承之旅。石窟中那些精美的造像、动人的故事,与党员们认真讲解的身影一同,深深烙印在队员们的记忆深处,化作他们未来前行的精神动力。
此次云冈之行,对“三下乡”实践意义非凡。从石窟的石刻造像中,队员们读懂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云与佛教文化的传播轨迹,深刻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使得他们在今后下乡传播文化时,更具底气与敬畏之心。身为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的学子,在参观过程中,景区内先进的温湿度监测设备、高清影像采集系统,更是让队员们深受启发。先辈们用汗水与智慧创造了云冈石窟这一伟大的文化瑰宝,如今他们可以凭借专业知识,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智慧化传播贡献力量。这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还让整个实践团队在思想上达成了传承文化的高度共识。未来,无论在基层服务还是专业实践中,队员们都将带着这份对文明的热爱与珍视,让千年云冈的文化光芒在新时代持续闪耀,让青春在为文化传承的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