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馆寻根,触摸平城文脉——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2025年7月5日,晨光漫过大同古城的青砖灰瓦,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怀着对本土历史的好奇与敬畏,走进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博物馆。这座盛满岁月记忆的建筑,如同打开千年时光的密钥,让我们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读懂平城大地的文化根脉。
踏入博物馆展厅,时光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青铜器展区内,一件件裹着斑驳绿锈的器物静静陈列,绿锈下的铜色泛着温润的光泽,似还留存着千年前的余温。纹饰繁复的青铜鼎上,云纹、兽面纹如凝固的浪花,一笔一画都在诉说着古代先民的生活与信仰;最令人驻足的是那尊错金铜博山炉,炉身勾勒的山峦轮廓层层叠叠,山间隐现的鸟兽纹路精致入微,藏着汉代工匠的巧思与浪漫。我们俯身贴近玻璃展柜,指尖轻触冰凉的玻璃,仿佛能穿过时空,摸到古人焚香时袅袅升起的烟火气,听见炉边闲谈的低语。
转至陶瓷展区,氛围瞬间变得清雅温润。展柜中央,隋代的白釉龙柄联腹传瓶堪称瑰宝——双龙昂首衔住瓶口,龙身蜿蜒成柄,两瓶腹紧密相连,线条流畅又充满巧趣;洁白的釉色如月光般细腻,历经千年仍泛着莹润的光泽,釉面流淌的痕迹,似是窑火熄灭时留下的时光印记。同学们围在展柜旁,目光追随着瓶身的纹路缓缓移动,那些细微的开片、精致的刻花,像一条条时光脉络,将千年前窑工的专注、窑火的炙热,与当下我们探寻的目光紧紧串联,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走进石刻艺术区,气氛骤然变得庄重肃穆。北魏时期的造像静静伫立,虽部分残损,却丝毫不减庄严气韵——佛像衣袂的褶皱如流水般自然,仿佛微风拂过便会轻轻飘动;眉眼间的微笑温和而沉静,穿越数个朝代,依旧能抚慰人心。墙边陈列的残碑上,字迹已有些斑驳模糊,但每一个刻痕都力道十足,记录着平城作为北魏都城时的繁华往事、市井烟火。站在这些石刻前,我们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工匠,手持錾子与铁锤,一锤一凿将信仰、技艺与对生活的热爱,细细凿进坚硬的石头,让时光也为这份坚守驻足。
这趟博物馆之行,是对“三下乡”实践意义的生动诠释。从青铜器的古朴厚重,到陶瓷的精巧雅致,再到石刻的庄严深沉,我们不仅触摸到了大同本土文化的根脉,更学会了以敬畏之心尊重地域文化的独特与厚重——这为后续深入乡村、融入当地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古代匠人专注坚守、不断创新的精神,也深深激励着身为计网学子的我们:未来面对专业领域的技术难题,要像古人雕琢器物般深耕细作、执着探索。而团队在参观中彼此分享发现、交流感悟的默契,也让我们凝聚起更强的合力。带着这份文化滋养与精神力量,我们必将更坚定地奔赴接下来的三下乡实践,在服务基层的同时,让平城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