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金丝釉彩承古韵,匠心淬火启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
    来源:郑舸垚,张锦灿
丝缕赋彩,釉色生辉。为探寻中华非遗之美,体悟匠人精神之粹,8月16日下午,郑州大学国际学院“古艺扎根沃土里,新苗承续匠心传“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郑州墨阁非遗文化体验中心,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掐丝珐琅非遗手工技艺,围绕技艺的历史与发展,学习与体验以及传承的困境与挑战,在对古老文化致敬的同时,探索手工艺在传承上的青春方案。

探艺寻源——掐丝文化精研

活动伊始,专业的指导老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团队成员们详细介绍了珐琅掐丝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中国工艺的瑰宝,它以金丝为骨,釉彩为魂,经过千度火淬,才成为了我们所看到的流光溢彩的宝器。”老师向我们介绍道。
图为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非遗珐琅。周瑞妍摄。
从起源于古代波斯,到元代传入中国后在明代景泰年间的辉煌发展,再到如今作为非遗瑰宝的传承,老师生动的讲解和成员们认真的聆听让大家对这门技艺有了初步认识。在制作工艺方面,老师着重介绍了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主要步骤,尤其是掐丝和点蓝这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珐琅的点蓝工艺是很复杂的,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学习到这份非遗,我们现在的体验活动简化了这一环节。”老师在讲解时如此讲。

匠心巧制——掐丝手作躬行

在制作环节,团队成员们跃跃欲试。首先是掐丝阶段,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选择了传统的花鸟图案,有的则构思了现代风格的几何图形。在老师的帮助下,大家拿起特制的镊子,小心翼翼地将柔软的铜丝按照设计好的图案轮廓进行弯曲、掐制。这一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铜丝很细,稍不注意就可能变形或者折断。实践团成员郑同学在掐制树叶形状的铜丝时遇到了困难,“这个叶子的弧度总是弄不好,感觉好难啊。”不过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技巧,顺利完成了树叶的掐制。

图为老师向实践团示范如何做掐丝。王晨琳摄。
完成掐丝后,就进入了填色环节,这也就是点蓝工艺。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具创意和乐趣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考验细心程度的环节。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如何调配颜料,如何用细小的画笔将颜料均匀地填充到金属丝勾勒出的区域内。五彩斑斓的珐琅釉料在大家的笔下,慢慢填充进铜丝框架,原本单调的图案逐渐变得生动起来。实践团成员王同学选择了鲜艳的色彩来填充自己的作品,“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色彩鲜艳,充满活力。”她一边填色一边说道。
悟道承韵——掐丝美学心鉴
制作完成后,实践团成员向老师提出了在传播和继承非遗技术上的困难,以及青少年要如何更好继承非遗等的疑惑,老师耐心向同学们讲解。

图为老师向实践团成员解答疑惑。王晨琳摄。
她在采访中提出,传承非遗技术的最大困难是技术难度较大、工艺复杂,使得大多数人了解时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真实去体验学习;同时也提出,继承和学习非遗最重要的是“耐心”,而现在大多数人缺失了这一点。这也引起了实践团成员的进一步思考:传承和传播非遗时,是否可以像此次体验课一样,先简化流程让大家能够了解学习,再进一步介绍更加复杂的工艺。
通过深入的学习、感受和讨论,实践团不仅亲手体验了非遗的制作,更了解到:非遗传承者们以匠心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与坚持。而对于传承与创新的辩题,或许正如实践团队成员周同学所说:“我们正处于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只有当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创新相遇,非遗的传承才有了新的可能。”体验过程中,实践团更加欣喜地发现:大数据媒体的传播与实践体验馆的开展或许是最好的载体,只有让更多人在实践中感知其魅力,在互动中理解其价值,才能让这些珍贵技艺生生不息。

图为实践团成员作品。郑舸垚摄。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