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云冈觅古,党徽映文脉——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
    来源:山西大同大学李嘉慧
          2025年7月6日,晨光漫过晋北的山峦,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怀着对千年文明的敬畏,奔赴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在凿石为佛的艺术瑰宝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文化传承的时代意义。
           车行至石窟景区,武州山崖壁上错落的洞窟已然映入眼帘,似是时光在山石间嵌下的文明密码。不同于寻常游览,此次实践的讲解任务由队中党员同志主动承担——他们提前查阅史料、梳理石窟脉络,早已将北魏风云与造像故事烂熟于心。沿着栈道前行,由党员讲解员率先驻足第16窟“立佛洞”前,指尖轻指崖壁上巍峨的释迦牟尼立像:“这尊造像高13.5米,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佛像身着褒衣博带,面容刚毅,藏着北魏皇室‘法统’与‘君权’交融的时代印记。”清晰的讲解伴着轻柔的风,让我们对眼前的造像多了几分历史的敬畏。
           随党员讲解员步入洞窟深处,光影流转间,千年艺术的精妙徐徐铺展。在第20窟露天大佛前,党员同志特意放慢脚步,声调也添了几分郑重:“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因前壁崩塌而露天,却也因这份‘残缺’更显庄严。你们看佛像的唇线,含蓄的微笑里藏着北魏工匠对‘神韵’的极致追求,哪怕历经千年风雨,这份慈悲依旧能抚慰人心。”我们围在一旁,顺着讲解的指引细观佛像的眉眼、衣纹,仿佛能透过冰冷的石壁,触摸到古人对信仰与美学的炽热追求。
         行至第6窟“塔庙窟”,这是云冈石窟的“艺术巅峰”,分层雕刻的佛教故事连环图,从释迦牟尼诞生到成佛,每一个场景的人物神态、衣纹褶皱都细腻如绸,古人以刀为笔,在山石上“写”出了一部立体的佛经。学生党员同志还特意指向洞窟角落一处细微的雕刻:“这里有工匠留下的‘题记’,虽字迹模糊,却能看出当时匠人对作品的珍视,这份‘精益求精’,不正是我们当代学子该学习的品质吗?”话语间,既有对文化的解读,更有对我们的期许,让这场文化探访多了层精神的共鸣。
        夕阳西下时,崖壁上的造像在余晖中镀上金边,我们伴着党员同志的讲解声踏上归途。此次云冈之行,不仅是一次千年文脉的寻根,更是一场浸润着责任与担当的实践。那些刻在山石上的文明印记,与党员同志讲解时认真的模样,一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也将化作我们未来深耕专业、服务社会的力量,让千年文化的光芒,在青春奋进中持续闪耀。此次云冈之行,对“三下乡”实践而言意义深远。从石刻造像中读懂北魏历史与佛教文化,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根基,下乡途中也更能以敬畏之心传播文化故事。尤其看到景区内的温湿度监测设备、高清影像采集系统,身为计网学子的我们备受启发——先辈以匠心守护文明,如今我们可凭专业所长,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留存、智慧化传播贡献力量。这场沉浸式文化探访,更让团队凝聚起文化传承的共识,未来在服务基层、技术实践中,我们将带着这份对文明的珍视,让千年文脉在青春奋进中持续闪光。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