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平型关下悟初心,青春奋进传薪火——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
    来源:山西大同大学李嘉慧
        2025年7月7日,作为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的一名预备党员,我有幸随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恰逢七七事变88周年,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红色历史的追思,奔赴平型关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在回溯抗战烽火中叩问初心,在触摸历史印记中凝聚力量,这段经历成为我成长路上一堂深刻的“初心党课”。

        车行至晋北山地,凛冽的山风掠过沟壑,仿佛还裹挟着八十余年前的硝烟。踏入平型关大捷遗址,蜿蜒的乔沟依旧保持着当年的崎岖地貌,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见证战士们的冲锋与坚守。走进纪念馆,锈迹斑驳的步枪静静陈列,弹孔密布的钢盔泛着岁月的冷光,玻璃展柜的微光里,仿佛能看见先辈们紧握武器、奔赴战场的坚毅身影。驻足战斗指挥所旧址,土墙的裂缝间似有低语穿透时空——那是指挥员研判战局的沉稳,是战士们请战出征的激昂,让我真切触摸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魄。
        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展厅,一组巨大的浮雕墙直击人心:战士们持枪突进、眼神如炬,将浴血奋战的瞬间永远定格。展柜中的军用地图上,红蓝铅笔勾勒的作战路线依旧清晰,那不仅是战术部署的痕迹,更是先辈们用热血绘就的胜利蓝图。我轻轻贴近展柜玻璃,指尖划过的每一件文物——带着弹痕的水壶、磨损的绑腿、泛黄的战地日记,都在无声诉说着生死考验前的信仰与坚守。最令人动容的是实景复原的战场场景:硝烟弥漫的沟壑间,战士们或匍匐前进、或跃身冲锋,简陋的掩体后,目光里燃烧着“宁死不退”的必胜信念。他们以雕塑的形态“复活”在这片土地上,沉默却有力地传递着永不熄灭的烽火精神,让我瞬间读懂了“什么是民族脊梁”。
        此次“三下乡”红色实践,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历史教育,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作为预备党员,我从实物见证中读懂了抗战历史的厚重,更明白了“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下乡途中向村民讲述平型关故事时的认真,是整理红色史料时的细致,是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时的坚守。先辈们在绝境中协作突围、攻坚克难的智慧,更让我深受启发:回到学习和工作中,面对计算机领域的复杂难题,我会以先辈为榜样,敢啃“硬骨头”、善打“协同仗”;未来在团队协作中,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也将成为我们凝聚合力、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
        平型关的风会记住这段时光,我的初心与使命也在此次实践中愈发坚定。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把平型关精神融入青春坐标,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专业学习,以更务实的行动践行青春承诺,让红色基因在奋进强国的征程中持续闪光。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