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墩头丝布染“蓝”靛,“三下乡”就新文脉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
    来源: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蓝染织梦”突击队
  2025年7月18日,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蓝染织梦”突击队深入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在唐继凤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为期3天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墩头蓝”纺织技艺的实地调研,旨在摸清其发展现状,探索创新传承之道,找寻文化赋能亮点。
  
  抵达彭寨镇后,团队成员经非遗负责人的介绍,对非遗墩头蓝的历史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墩头蓝染技艺起源于明代的客家曾氏一族,在清末民初处于鼎盛时期,因其布料质地优良、经久耐磨而备受青睐。墩头蓝绣制布料多运用历史纹祥,兼具审美与文化价值,是河源地区向外经贸的主要产品。而今,那些制品已不如以往被重视,地位逐步被工业产品所替代,但其独特的纹祥和技艺仍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些对非遗制品的市场需求,可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
  
  图为非遗墩头蓝染传承人的历史介绍拍摄员何佩宜
  
  了解完非遗墩头蓝的悠久历史,本团队于走访中发现,当地掌握蓝染技艺的老人会以此补贴家用,部分学生也有表达自己对非遗产品的喜爱。非遗墩头蓝仍有被应用至日常中,有固定群体的支持,但现状并不乐观。目前,非遗墩头蓝面临知名度较低、传承断代等问题,即便其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也无法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动力。
  
  团队有幸邀请到非遗传承人曾春雷老师展开访谈,得知曾老师为解决墩头蓝知名度较低、传承断代等问题,便活跃于各式非遗展览,向外界积极宣传,吸引各界人士前来了解与学习,帮助非遗墩头蓝打破传承困境。曾春雷老师在谈时指出:“墩头蓝现在的问题已并非技术层面的改进,而是如何提高其商业价值以及扩大影响力。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墩头蓝的传承难点才能被真正攻破。”目前,非遗墩头蓝虽已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还多次参与文化工坊等活动,但以其为核心的特色文旅仍处于计划阶段,商业化水平存在极大的进步空间。
  
  基于实地探究的结果,本团队聚焦于非遗墩头蓝宣传具区域局限性的问题,提出应抓准热门网络平台,并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画像推出特色旅游宣传方案。例如,针对亲子社交平台,可侧重宣传家庭服务套餐或亲子体验活动,借当地资源吸引游客。同时,当地还要不断完善与优化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产业,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与回头率。活用特色文旅资源是助力乡村经济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彭寨镇当地还拥有紫金花朝戏、和平猫头狮与龙川手擎木偶戏等多种民俗文化遗产,可据地方资源打造非遗文旅专线。此外,彭寨镇还可与具抗战历史景点的周边村镇展开合作,联合推出红色文旅路线,使游客能游玩之余能学习当地抗战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图为非遗墩头蓝染纺织博物馆一角拍摄员何佩宜
  
  推动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宣传工作的深入需要循序渐进,旅游服务的建设需要脚踏实地。经此次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已明白非遗墩头蓝现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并据此记录真实资料与书写建议方案。打破非遗墩头蓝困境的关键无疑是其商业化的方向,这不仅需要非遗工匠的付出,还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重视与努力,才能让非遗墩头蓝成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