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墩头蓝”织就乡村振兴,“百千万”赋能千年非遗

    发布时间:2025-09-06 阅读:
    来源: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蓝染织梦”突击队
  一缕靛蓝,织就千年客家文脉;一份匠心,点燃乡村振兴希望。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蓝染织梦”突击队在唐继凤老师的带领下,动身前往广东省河源市墩头村开展为期3天的“墩头蓝”调研活动。“蓝染织”梦突击队以省级非遗“墩头蓝”为钥匙,躬身实践“百千万工程”,将这门古老技艺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促进乡村发展的“活态生产力”,交出了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唐继凤老师在指导团队活动时提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解决真问题”。团队成员深以为然,始终以“做实事,促发展”为行动理念,灵活运用市场营销、传媒经济学及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知识,构建起“非遗活化+文旅融合+产业创新”的核心发展路径。团队通过调研诊断、方案设计、落地执行、迭代优化的科学流程,从技能传承、产业创新到长效机制构建多维度发力,助推“墩头蓝”从濒危技艺蜕变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在技能传承方面,团队联合当地政府与“墩头蓝”非遗传承人曾春雷共同打造并开设“青年匠人学堂”,组织“墩头蓝”非遗技艺培训的系列活动。同时,团队主动配合曾春雷老师讲解现代设计理念,为“墩头蓝”技艺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图为与非遗墩头蓝染传承人的交流拍摄员何佩宜
  
  在产业创新方面,团队发挥专业优势,搭建“全链条赋能模式”。上游推动建立蓝草种植基地,向村委会建议打造“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建立稳定长效供应链。中游联合蓝染图案创新设计开发“蓝染+客家纹样”系列文创,推出服饰、家居用品等产品,拓宽“墩头蓝”文创消费市场,带动当地非遗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下游打造“非遗体验工坊”,协助开展“采蓝+制靛+染色”沉浸式体验项目,带动村内餐饮、民宿等文旅服务业增收。
  
  在长效机制构建方面,团队将持续推动“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的建立。向地方政府建议设立非遗“墩头蓝”专项基金支持技艺创新;联合企业开发“墩头蓝”数字藏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非遗IP的现代化传播。促成高校与村集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实践项目纳入学校实践活动,确保支持常态化。
  
  图为与墩头蓝染固体染料展示拍摄员何佩宜
  
  墩头村的探索深刻表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文化赓续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路径。这抹亮丽的“墩头蓝”,不仅印染在布匹之上,更深深刻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画卷中,贡献着充满活力的青年智慧与方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匹匹浸染着客家智慧的“墩头蓝”,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织就着乡村蝶变的新图景。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