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组建、以“沂蒙精神溯源与传承”为主题的青年实践团队走进山东省临沂市红嫂革命纪念馆,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与历史对话。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调研与创新实践,这群山东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感知崇高,在红嫂的故事中探寻精神的源头,并以当代青年的视角思考红色基因的时代化表达。
临沂市红嫂革命纪念馆内,一件件褪色的衣物、一张张斑驳的照片、一段段无声却震撼的影像,将参观者拉回那个战火纷飞却充满信仰的年代。团队成员驻足于“红嫂”明德英、王换于等英雄人物的展陈前,聆听讲解员深情讲述“乳汁救伤员”“办战时托儿所”等感人故事。
“红嫂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她们是平凡的母亲、妻子,却在危难时刻选择挺身而出,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国重任。”团队成员李同学在参观后感慨,“所谓英雄,就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不平凡选择。”这种源于人民、根植人民的伟大精神,让年轻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军民一心、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永跟党走。而“红嫂”正是这一精神的鲜活载体。在纪念馆的互动展厅中,团队通过VR技术“穿越”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区,体验群众支援前线的场景,感受那份“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鱼水深情。
“红嫂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照亮未来的火炬。”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表示,“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沉浸式教育,是为了让年轻人更直观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层价值,从而激发传承动力。”本次实践并非简单的参观学习,更是山东师范大学青年实践团队一场基于深度调研的创新行动。在纪念馆内,团队成员分组开展现场访谈,耐心记录游客及纪念馆工作人员对红嫂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同时依托线上平台设计问卷,广泛收集当代青年对红色文化传播方式的建议;并结合新媒体技术优势,精心制作短视频、H5 等可视化产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语态重新讲述红嫂故事,让红色叙事更具感染力。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表达与社会践行。”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实践团队成员王同学说,“我们尝试用vlog、漫画、剧本杀等形式重构叙事,让历史不再遥远,让精神可感可触。”这些实践成果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八十年前,红嫂们用无私大爱铸就精神丰碑;八十年后,青年一代以创新实践续写传承篇章。临沂市红嫂革命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历史陈列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红色精神跨越时空,与山东师范大学学子的青春力量碰撞交融,注入新时代的血液,也照亮更多青年的人生旅程。
这场青春与历史的对话仍在继续——沂蒙精神,正以更鲜活、更年轻的方式,在山东师范大学学子的实践与传播中生生不息。
通讯员:杨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