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木瓜田野实践纪实:大学生团队探访传统药食产业转型之路
导语】
2025年7月10日至12日,安徽农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赴宣城市新田镇,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宣木瓜展开为期三天的调研与实地走访。通过走进政府部门、企业、田间地头与示范村庄,团队尝试用脚步丈量一颗小木瓜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也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落实于每一处细节观察中。
宣木瓜作为“十大皖药”之一,是新田镇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团队从文献与当地讲解中了解到,宣木瓜不仅是《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药材,还曾是南北朝时期的皇室贡品,更因并蒂生长、药食同源的特性承载着深厚文化与经济价值。然而,产业面临一产种植与二产加工不匹配、产品价格偏高、替代性强等现实挑战,需要从品牌塑造与技术创新中寻找突破口。对于团队而言,此行既是走近宣木瓜,更是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7月10日上午8:30,团队首先来到新田镇人民政府会议室,农综站程站长程小兵老师详细介绍了本次调研安排,包括宣木瓜基地观察、社区基层调研及企业产品观察,并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内容,阐述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希望团队能通过实践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和农户的真实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在新田镇政府会议室听取调研安排。余灿供图
当日上午10:00,团队走进宣城市华佗岭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宣木瓜综合开发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德军向团队介绍了企业从最初几户农户的零散种植到规模化种植、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的历程,并分享企业的初心是“让老乡们的腰包鼓起来”。在产品展示区,团队看到了木瓜酒、木瓜酥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也了解到企业依托“市级非遗”和“十大皖药”示范基地身份,通过开发绿化大苗和多元化产品不断提升附加值,但目前市场渗透率仍显不足,品牌竞争力亟需加强。

图为团队参观企业产品展区,听取宣讲。余灿供图
下午2:30,团队来到宣木瓜种植基地(种子库)。陈主任通过宣传片介绍了宣木瓜“药食同源”的价值,可制成果脯、药酒,对风湿、痛风等有显著疗效。团队成员实地观察了芝麻点、苹果红、罗汉脐三大品种,并体验采摘,感受到并蒂生长的特性和土地的馈赠。同时了解到,一产种植与二产加工的不匹配,以及产品稀缺导致的高价,使宣木瓜面临一定的市场压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基地采摘宣木瓜实果。余灿供图
7月11日上午,团队来到省级精品示范村赵村村,在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干部座谈。村干部详细介绍了“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包括“两个游道”“三个三”“四个场”“五个园”等布局,也坦言特色产业宣木瓜面临种植面积缩减、产品研发滞后、市场需求不足三大痛点。会议结束后,程小兵站长和赵村村书记带领团队深入农户家庭,与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团队了解到,种植大户通过水稻、玉米、烟草轮作模式,不仅保障粮食安全,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养殖大户则以生猪、黄牛为主,通过玉米秸秆喂牛、粪便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村内形成了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的多元化结构,党员引领与规模化经营成为推动村庄产业发展的关键。


图为团队成员在赵村与农户访谈交流。余灿供图
调研结束后,团队在赵村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与当地干部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探索乡村振兴的经历。



图为团队与赵村干部合影留念。余灿供图
7月12日上午,团队来到华科宣木瓜生物科技公司参观宣木瓜博物馆,深入了解宣木瓜自南北朝时期成为皇室贡品,李白、苏轼诗作中都有提及,《本草纲目》记载“宣城者为佳”,光绪皇帝也曾用以治疗腰腿痛。讲解员特别提到南唐李昪将贡品地位让利于百姓的典故,体现了中医药“仁心济世”的精神内核。


图为团队在宣木瓜博物馆展厅参观学习。余灿供图
团队还了解到现代科研成果证明宣木瓜中含有齐墩果酸、熊果酸等活性成分,印证了古籍记载的舒筋活络、祛湿散寒功效。产品展示区的木瓜酒、果糕、足浴包、姜汤茶饮等产品让传统药材更贴近现代消费需求,但企业也面临深加工产品市场渗透率不足、渠道下沉困难等挑战。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只有持续创新与精准定位,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通过三天调研与访谈,团队真实观察到宣木瓜产业已从传统药材向多元产品拓展,但规模化不足与品牌塑造仍是短板;村庄调研中发现党员引领、规模化与多元化经营模式能显著提升农户收益;企业端则希望通过文旅融合与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竞争力。
结合所学专业,团队提出可借助“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增强不可替代性,在种植端推广矮化密植与订单农业模式稳定供需,在品牌端挖掘历史典故打造文化IP提升溢价空间,在产品端结合健康消费趋势开发功能性食品,全面打通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思路。赵村书记在访谈中表示:“大学生调研带来了新视角,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品牌和长远规划。”企业负责人也期待团队能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品牌策划。
实践结束后,团队计划整理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与企业,并探索后续合作,包括基于消费者数据库的精准营销、打造“文旅+农业”融合体验和持续追踪宣木瓜产业链优化。团队成员普遍感受到,只有亲自走进田间地头,才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行动,也才能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