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薪火实践团孟河薪传队的成员走进江苏常州孟河镇,开展了孟河医派传承与发展的调研工作。本次调研聚焦于探寻孟河医派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回响,队员们先后走访了费伯雄故居、马培之故居以及丁甘仁故居,并采访了孟河中医院的老师,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了解孟河医派的发展脉络与核心特色,从医家事迹与临床传承中感受这一中医流派的深厚底蕴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寻访收获
费伯雄
“和缓醇正”立根基,奠定流派学术底色

队员们首先走访的是费伯雄故居。通过参观,队员们得知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著有《医方论》、《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怪疾奇方》等。
在费伯雄故居的陈列中,“不炫奇、不竞异,惟在理明法守”的医论手稿格外醒目。作为孟河医派的奠基者,费伯雄以“和缓醇正”为核心思想,主张用药平和、辨证精准,摒弃偏激疗法。这种理念打破了当时医界炫技逐奇的风气,为孟河医派确立了“重实效、轻虚玄”的学术基调。其《医醇剩义》《医方论》两部著作,成为流派后世医者的入门准则,让孟河医派从地域医家群体跃升为有系统理论支撑的学术流派,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
丁甘仁
“传医广教”开新局,促成流派薪火燎原

接着,队员们前往了丁甘仁故居,可惜的是此故居未对外开放。但后来听孟河中医院的老师讲述,目前的丁甘仁故居是仿制的,真正的故居已毁。值得庆幸的是,孟河中医院有丁甘仁的相关记载,通过老师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作为孟河医派的“传火者”,丁甘仁打破“医不外传”的传统,在上海创办学校,系统传授孟河医术,培养弟子数千人,更将流派思想与西医知识融合,开创了“中西医汇通”的先河。他“广收门徒、开放传承”的模式,让孟河医派从孟河小镇走向全国,甚至远播海外,使流派从“地域性学术群体”发展为影响深远的医学体系,完成了从“地方名医集群”到“全国性医学流派”的跨越。
马培之
“内外兼通”拓疆域,推动流派走向鼎盛
随后,队员们前往了马培之故居,但此故居也未对外开放。幸运的是,在寻找过程中,小队们询问了附近的一家私人诊所的医生,据他所说,马培之先生是武进人,擅长外科,著有《外科集腋》和《外科全生集》等。结合队员们在网上查阅的资料以及老师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作为费伯雄之后的领军者,马培之突破“内科为主、外科为辅”的传统,将外科诊疗精细化,尤擅疮疡、正骨,同时深耕内科杂症,形成“内外兼通、手术与汤药并重”的特色。他曾入宫为慈禧诊病,获“天下第一手”赞誉,让孟河医派声名远播至京城。这种“广纳博采、突破边界”的实践,使孟河医派的诊疗范围大幅扩展,从江南地方流派成长为全国瞩目的医学高峰,迎来鼎盛时期。
巢渭芳
“辨证精微”守根本,延续流派临床精髓
由于地图上没有巢渭芳故居,队员们询问了很多人,但都不知道在哪里。最后,通过网络搜索并结合孟河中医院老师的讲述,队员们得知巢渭芳得马培之真传,擅内、外、妇、儿各科,治伤寒有特长。对时病急症有独到之功,尤精于应用火针治肠痈和化脓性外科疾病。
作为孟河医派“稳扎稳打”的代表,巢渭芳以“辨证精微、用药灵动”著称,尤其擅长处理疑难杂症。他不盲从经典,注重结合地域气候(如江南湿热体质)调整诊疗方案,将费伯雄的“和缓”思想细化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临床准则。这种对“精准辨证”的坚守,成为孟河医派在鼎盛期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既延续了流派核心思想,又以灵活实践应对多样病症,让流派学术在传承中更具实用性。
结语
此次寻访,通过对四位名家故居的探索,队员们深入了解了孟河医派从奠基、鼎盛到传承发展的完整历程。费伯雄的学术奠基、马培之的技艺拓展、巢渭芳的本土坚守、丁甘仁的教育传承,共同构成了孟河医派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为当今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精神动力。虽然故居大部分没有开放,甚至巢渭芳的故居都没有找到,但是烈日炎炎下走访的经历,加上老师详细的介绍,不仅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孟河医派的源远流长,还坚定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学习中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