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颐养之家志愿行,青春足迹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英雄城·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
  
  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来电。七月流火,赣鄱大地热浪滚滚。8日上午九时左右,江西师范大学“英雄城·青春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年轻身影,出现在塔城乡湖陂村彭家自然村颐养之家。这是一座有百余位留守老人的爱心驿站,为独居老人送去日常温暖。他们并非走马观花的过客,而是以实际服务,为这座爱心驿站注入了一股鲜活的青春力量。
  当实践团轻轻踏入颐养之家,两位负责人奶奶笑容和蔼地迎了上来。简单说明来意后,队长顺势对两位奶奶进行了一段简短的采访。“两菜一汤,一荤一素,一个月一百。”从两位负责人奶奶的讲述中得知,在这所爱心机构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只需花费百元,就能享用包含一荤一素的两菜一汤营养午餐和晚餐。采访过程中,颐养之家的惠民温度扑面而来。实践队了解到,两位负责人奶奶在此工作已有五年,每月还有两千元工资。她们表示,这两千元工资足以满足生活所需。而且,这份工作意义非凡,不仅自己能享受社区福利,还能为同为老人的村民们带来福祉。
  图为实践团在采访颐养之家的两位负责人
  空调送出的丝丝凉风,电视传来的阵阵欢笑,这里不仅解决了老人们“一顿热饭”的难题,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舒适、温馨的日常港湾。“在这里吃得好,有人陪说话,儿女在外也更放心。”一位老人边用餐边对实践团成员说道。这背后,是清晰可见的政策关怀与沉甸甸的社会支持。
  十一点三十分,最后一位老人放下碗筷。实践团成员立刻接过清洁工作,分成三组开展志愿服务:清洁组三人手持高压水枪冲洗地面油污,水流的冲击声瞬间盖过了电视的声音;擦拭组五人拧干抹布,逐张清理餐桌;归整组两人合力搬运沉重的座椅。水流冲刷地面的哗哗声、扫把清扫污渍的沙沙声、拖把拖地的摩擦声,瞬间在颐养之家回荡。汗珠顺着年轻的脸庞滑落,浸湿了蓝色队服,但没有一个人停下。一位成员弯腰用力擦拭桌腿时感慨道:“才擦一遍腰就酸了,两位奶奶五年如一日地坚持,真是太了不起了。”
  图为实践团帮助负责人奶奶打扫卫生
  实践团口中的“奶奶”,即颐养之家两位年过六旬的负责人,已在此工作五年。她们日复一日地承担着清洁、洗菜、做饭等繁重事务。五年时光,扫把柄上留下了她们手掌的痕迹,也默默书写着乡村互助养老的感人故事。
  下午三时的分享会上,实践团队员们纷纷展示手机里记录劳动成果的照片:灯光下洁净反光的地面与之前油污斑驳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基本擦净一块地砖平均要弯腰七次。”队员小林总结道。“以前在学校总觉得‘社会责任’遥不可及,”队员小王在确认整理完毕后坦言,“今天弯下腰刷地、抬起头看到爷爷奶奶的笑脸,才明白它就在这一帚一扫、一餐一饭的细节中。这汗水流得值!”颐养之家墙壁上“老有所养”的标语,与青年们忙碌的身影、老人们舒展的皱纹,构成了一幅责任传承的生动画面。
  年轻学子手臂上被烈日晒出的浅红印记,成了他们服务乡村、感受民生的独特勋章。
  从书斋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在这个被加速主义笼罩的时代,江西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在湖陂村的亲身实践与在颐养之家挥洒的汗水,构成了一帧珍贵的精神慢镜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青春觉醒,发生在扫把与地砖的每一次摩擦中,在倾听老人话语时的每一次俯身里。当青春的热情融入乡村养老的日常点滴,青年对责任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口号上。这份在亲身服务中获得的成长感悟,终将沉淀为新时代青年响应家国号召、一心为民服务的坚定步伐——在每一双紧握扫把的年轻手掌中,中国乡村更美好的未来,正被精心擦拭、温柔托起;当年轻的手掌学会握紧磨光滑的扫把柄,当知识分子的眼镜片溅上劳动的泥点,乡村振兴便不再只是宏大的规划蓝图——它正在青丝与白发的对视中,在青春汗水与岁月痕迹的交融里,被一点点擦亮,一天天托起。这堂在颐养之家上的责任必修课,终将成为新时代青年踏上壮阔征程时,最厚重的生命底色。

  作者:刘燕翔 吴国鑫 李瑞娴 周思诺 林可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