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
,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多彩首页
社会实践
三下乡
下乡支教
新闻中心
大学生活
学习范文
校园文学
搜索
多彩大学生网
>
三下乡
青春对话千年文明:郑大网安学子豫博探寻华夏瑰宝
发布时间:2025-09-03
阅读:
来源:李佳
骨笛的音孔间回荡着八千年前的乐律
,青铜的纹饰里镌刻着商周的传奇,莲鹤的羽翼上承载着春秋的灵动。6月28日,郑州大学2024级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豫博寻踪:触摸中华文化的千年脉络”实践队的8名青年学子,在组长王薪的带领下走进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河南博物院。这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当青春视角与文物碰撞,沉睡千年的文明便在好奇追问、由衷惊叹与深度思考中苏醒,成为串联古今的生动纽带
。
图为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展厅内的商代青铜器“妇好鸮尊”,鸮鸟造型威严,纹饰细腻繁复。张蓝予供图
图为讲解员向实践队成员讲述春秋时期“莲鹤方壶”的铸造工艺,队员们神情专注,认真记录。李戎供图
图为实践队全体成员在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贾湖骨笛展柜前驻足凝视,感受远古智慧。沈佳琪供图
筹备:将文物故事写进预习手册
“贾湖骨笛如何做到八千年前就能演奏完整音阶?妇好鸮尊的鸮鸟造型藏着怎样的时代信仰?莲鹤方壶的鹤形装饰为何能成为春秋文明的象征?”出发前两周,实践队的宿舍每晚都亮着灯,队员们化身“文物研究员”,开启细致筹备。
资料搜集组的徐达抱着笔记本电脑,反复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贾湖骨笛的片段,在表格里精准记录“丹顶鹤尺骨制作、7个音孔、可奏五声音阶”等关键信息,甚至逐一标注音孔间距的毫米数;行程规划组的毛文洋手持博物院导览图,用彩笔圈出“必看文物”所在展区,反复测算各区域步行时间,最终敲定“远古文明—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核心参观路线,确保每件重点文物都能留出充足观赏时间;问题整理组的岳胜男收集队员们提出的35个疑问,从“贾湖骨笛如何确定音高”到“莲鹤方壶的铸造难点”,每个问题后都附上初步查阅的资料,等待在现场与讲解员交流验证。
动员会上,王薪举起打印好的“文物卡片”:“这些文字背后,是先民的智慧与故事。明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这些‘千年留言’。”队员们的卡片上,贾湖骨笛旁画着小小的音符,妇好鸮尊边贴了张鸮鸟简笔画,莲鹤方壶下方标注着“春秋时期、青铜礼器”,连睡前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
相遇:当文物在青春目光里“苏醒”
八千年前的“音乐工程师”
上午9时,“文明曙光”展厅的阳光透过玻璃,恰好落在贾湖骨笛上。这支静静陈列的骨笛,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7个音孔边缘的细微刻痕,如同一串等待破译的密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可演奏乐器,比古埃及笛子还早2000年,现在用它还能吹奏《茉莉花》!”讲解员的话刚落,队员们便立刻围拢过来,目光紧紧锁定这件“远古瑰宝”。
“音孔旁的刻痕是做什么用的?”李佳指着骨笛上的印记追问。讲解员耐心解答:“这是先民钻孔前的定位标记。他们发现丹顶鹤尺骨的骨质密度不均匀,会影响音高,于是发明了斜向钻孔技术,精准补偿音准偏差。”张蓝予突然掏出手机,对照着资料计算起来:“按照这个音孔间距,刚好符合五声音阶的频率比例,八千年前的先民就有了‘声学工程思维’,太厉害了!”
青铜上的“女将传奇”
转过展厅回廊,一尊造型威严的青铜器突然闯入视野——正是商代的妇好鸮尊。鸮鸟昂首挺胸,喙部微微上扬,翅膀上的雷纹如波浪般流转,尊腹内侧“妇好”二字的铭文,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这是商王武丁为妻子妇好铸造的礼器。”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妇好不只是王后,更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一生打了20多场胜仗,而鸮鸟在商代是战神的象征,代表着力量与威严。”
队员们围在展柜前,细细观察这件青铜酒器的每一处细节:鸮鸟头部与尊身浑然一体,眼睛用绿松石镶嵌,仿佛透着锐利的目光,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这些纹饰都是有特殊含义的吗?”沈佳琪盯着鸮鸟翅膀上的纹路问道。“当然!”讲解员笑着指向纹饰,“雷纹代表天地自然,饕餮纹象征祖先崇拜,整个鸮尊就像一部‘立体传记’,记录着妇好的身份与功绩。”队员们瞬间沸腾起来:“原来青铜器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在讲故事!”“三千年前的女性力量太震撼了!”大家举着手机拍照,镜头里的鸮尊仿佛有了生命,藏着跨越千年的飒爽与威严。
春秋里的“灵动符号”
走进春秋战国展区,一尊通体纹饰精美的莲鹤方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壶身饰有蟠螭纹,腹部两侧有龙形耳,最引人注目的是壶盖顶部,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立于盛开的莲瓣中央,鹤喙微张,羽翼舒展,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束缚,飞向天空。“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代表着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后,人们对自由与新生的追求。”讲解员介绍道,“莲鹤方壶的铸造工艺非常复杂,采用分铸法,先铸壶身,再铸壶盖与仙鹤,最后拼接而成,体现了当时最高的青铜铸造水平。”徐达凑近展柜,仔细观察仙鹤的羽翼纹路:“你看这羽毛的细节,每一根都清晰可见,连仙鹤的爪子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毛文洋翻出提前准备的资料:“我查到莲鹤方壶原本有一对,一件藏在河南博物院,另一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它还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呢!”队员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用手机记录细节,有的还在笔记本上画出仙鹤的轮廓,试图留住这份跨越两千多年的灵动。
对话:让文物在指尖“活”起来
下午,实践队来到“文物修复艺术展”,展厅里陈列的修复笔记和工具,让队员们停下了脚步。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贾湖骨笛复制品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钻孔到调音,每一步都标着精确数据,甚至连骨质的湿度都有记录。“修复文物就像给‘历史老人’看病,不仅要复原外观,还要保留它的‘生命力’。”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陶片说,“这些是莲鹤方壶的残片复制品,我们按照原物的材质和工艺,反复试验才做出相似的纹理。”
“这不就和我们写代码一样吗?”岳胜男笑着说,“找代码漏洞需要耐心,修复文物也需要极致的细致,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在陶片复刻体验区,徐达拿起一片印有蟠螭纹的陶片,指尖传来粗糙的质感:“这纹路和莲鹤方壶上的一模一样,连泥土的颜色都很接近!”讲解员解释:“这些复制品都是按出土文物1:1复刻的,连氧化痕迹都做了还原,就是为了让大家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数字展厅里,贾湖骨笛的3D模型突然悬浮在屏幕中央。讲解员轻轻点击屏幕,悠扬的乐声瞬间流淌而出,骨笛的7个音孔随着旋律依次亮起绿光。“我们通过声学建模,复原了贾湖骨笛的音阶,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八千年前的声音。”李佳盯着屏幕上的音孔间距,若有所思:“这个间距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先民的智慧里竟然藏着数学规律!”光影交错间,队员们仿佛看到先民们围坐在火边,精心打磨骨笛、调试音高的场景,而屏幕前操作模型的自己,就像与远古先民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沉浸观览:于细节中追溯文明脉络
在河南博物院的各个展区,实践队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贾湖骨笛展柜前,队员们轮流用放大镜观察音孔边缘的刻痕,试图解读先民的“调音密码”;在妇好鸮尊展区,大家围着展牌讨论鸮鸟造型的象征意义,不时与讲解员交流商代的祭祀文化;在莲鹤方壶前,队员们对比着资料图片,研究分铸法的具体流程,感叹春秋时期的铸造技艺。
“你们看这个壶盖的莲瓣,每一片的弧度都不一样,但组合起来特别对称。”张蓝予指着莲鹤方壶的壶盖说,“这肯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古人的审美太高级了!”徐达则对妇好鸮尊的铭文感兴趣:“‘妇好’这两个字的字体是甲骨文吗?它和我们现在的汉字有什么联系?”讲解员耐心解答后,他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下“商代铭文与汉字演变”的关键词,打算回去后深入研究。队员们还不时拿出手机,拍下文物的细节与老家的传统元素对比。“我奶奶家的老木箱上,就有类似鸮尊上的雷纹图案!”沈佳琪翻出照片说。毛文洋则发现,莲鹤方壶的龙形耳,和老家祠堂柱子上的龙纹装饰有些相似:“原来传统文化一直藏在我们身边,只是以前没注意到。”
感悟:青春与传统的“共鸣密码”
傍晚时分,展厅外的夕阳将队员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大家围坐在休息区,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文物细节,笔记本上写满了感悟。“我以前觉得文物是‘老古董’,今天才发现,它们其实很‘年轻’。”徐达翻出贾湖骨笛的照片,“先民调试音孔就像我们优化程序,不断改进才能做出‘完美作品’,这种创新精神和我们年轻人是相通的。”
“怎么让更多同龄人爱上文物呢?”王薪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张蓝予眼睛一亮:“用我们熟悉的方式!比如用3D建模还原莲鹤方壶的铸造过程,用短视频讲妇好的故事,甚至可以开发‘文物解密’剧本杀,让大家在游戏里了解历史!”李佳补充道:“数字展厅的3D模型就很有意思,我们网络安全专业还能参与文物数字化保护,用技术让传统‘活’起来!”
徐达提出疑问:“在当下,如何让年轻人主动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岳胜男望着窗外的晚霞,思索着说:“古人看到晚霞会写诗,我们看到晚霞会拍视频,表达形式不同,但对美的感知是一样的。关键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鸣点,比如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好文物故事。”
张蓝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很多文物的智慧至今还在影响我们,比如贾湖骨笛的声学原理,对现在的乐器制作还有启发;莲鹤方壶的铸造工艺,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文化传承不是照搬过去,而是让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我们年轻人最懂同龄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活动总结:以青春之力,传文明之脉
夕阳透过河南博物院的玻璃穹顶,为展厅洒下一层温暖的金光。实践队在出口处的留言墙前停下脚步,王薪提笔写下:“文物不是沉默的展品,而是流淌的文明长河。”队员们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悟:“遇见千年文明,更懂文化传承”“用青春视角,读文物故事。”
返程途中,队员们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街景,思绪仍停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李戎在活动日志中写道:“今天看到的不只是一件件文物,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这些千年智慧真正走进生活,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通讯员李佳)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河南博物院“大象中原”主题展区前合影,定格与千年文明的相遇瞬间。王薪供图
三下乡推荐
青春对话千年文明:郑大网安学子豫博探寻华夏瑰宝
2025-09-03
青葵向阳开 法治暖童心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朝曦“青葵”计划实践团三下乡支教
2025-09-03
青春践履悟初心 红色实践砺担当——青岛农业大学“追光续薪实践团”五日红色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3
数智赋能乡村,大工学子赴湖浙探寻“云认养”新路径
2025-09-03
暑期三下乡|学红色历史 摸推普实情——攀枝花学院“木棉传语推普小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2025-09-0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一键复制网址
投稿流程
|
投稿须知
|
常见问题
|
积分充值
|
多彩大学生网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8
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