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躬耕乡土践初心,青春聚力兴乡行

    发布时间:2025-09-02 阅读:
    来源:王玥晖
  当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田野间铺展,青春的力量正为乡土注入勃勃动能。7月2日至8日,河南农业大学“豫农行动派”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河南省商水县姚集镇,开展为期七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教育扶智、文化浸润、产业支持和基层服务等多维度实践,将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洒向乡村热土,交出了一份扎实而温暖的实践答卷。
  
  姚集镇的生态园与种植基地里,藏着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团队抵达后第一时间深入田间,通过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全程参与农事劳作,精准掌握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与痛点。在双桥村种植基地,队员们换上工作服,在农户指导下系统学习耕地技巧——从铁锄入土的角度到翻动土壤的力度,逐项揣摩练习直至熟练。清理田间杂物时,成员们分工协作拔除杂草、收纳碎石,为后续耕作扫清障碍;果树修剪环节,队员们严格遵循农户示范的标准,力求每一刀都精准到位,避免对果树造成损伤。在葡萄园时,成员们轻拨叶片为葡萄套上防护袋,用细铁丝精准扎紧袋口,既保证透气又能阻挡病虫害与飞鸟侵扰;采摘时,成员们手持专业剪刀从果柄处稳剪,双手托举果穗避免磕碰。劳动间隙,团队还通过视频连线向学校农技老师专题请教,针对当地土壤偏黏的问题学习改良方案,同步掌握节水灌溉技术要点,并第一时间将专业知识分享给农户,为特色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图为种植户向成员科普葡萄生长规律。范雨晨/供图
  
  团队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将温暖服务延伸至乡村的每个角落。在姚集镇养老院,成员们化身“暖心管家”,对老人房间进行深度清洁,擦拭家具、清扫地面、归置院落设施,同时承担起衣物清洗、被褥晾晒等事务,让老人起居更舒适。针对老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成员们开展一对一教学,手把手讲解智能机拨打电话、发送短信及常用APP操作,助力老人融入数字生活。交流中,队员们认真倾听老人的过往经历,用陪伴传递关怀暖意。
  
  在教育帮扶一线,成员们走进姚集镇书法兴趣课堂,从握笔姿势到笔画运笔,耐心指导孩子们练字;设计的普通话互动环节中,绕口令挑战、诗词朗诵等小游戏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此外,成员们还逐一批改作业、解答语文课本疑问,推荐经典读物,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
  
  图为团队成员在与小朋友进行普通话游戏。范雨晨/供图
  
  基层治理实践中,团队主动对接姚集镇村委会,全方位参与村务工作:通过村内广播系统播报医保缴费等民生信息,让政策声音传遍村头巷尾;在监控室实时查看主干道与公共区域,协助维护乡村安全;参与数据统计、信息核验等精细工作,体验基层治理的繁琐与重要。
  
  公共空间优化与便民服务同样落地见效。队员们在公共广场清理杂草、检修损坏的健身设施,让村民活动场所更整洁实用;走访孤寡老人时,陪老人拉家常、了解生活需求,顺手帮忙打扫卫生;为广场休憩的老人送上清甜西瓜,帮晒场村民翻动麦粒;在办公室外开设“健康小讲堂”,为村民测量血压并普及“高血压饮食九吃九不吃”知识,点滴行动汇聚成温暖暖流。
  
  图为团队成员在走访孤寡老人。范雨晨/供图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更要人心暖。”实践中,成员们与村民同吃同劳,在农家饭桌上感受淳朴情谊,在升旗仪式中坚定初心,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需要各方协同发力。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切触摸到乡村发展的真实脉络,深化了对“三农”问题的理解,认识到乡村发展正如作物生长,需阳光、雨露、土壤与人的共同努力。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对接,把青春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通讯员:王玥晖)
  
  图为合照。范雨晨/提供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