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洒扫庭除,心桥共建
夏日的晨光透过薄雾,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安山村路上。我们大学生“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的队员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我们的任务,是走进村民家中,推广普通话,同时也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
在一处略显陈旧的院落前,我们停下了脚步。院坝里,一位头发花白、脊背微驼的老奶奶正颤巍巍地想要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枯枝落叶。她是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年近八十,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家里就她一人守着老屋。院子里,落叶、碎纸屑和一些轻飘飘的塑料袋散落在角落,显得有些凌乱。“奶奶,早上好!”我们队长立刻上前,用这几天努力练习的、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问候道,同时自然地接过了老人手中的扫帚。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奶奶先是一愣,随即听出了我们的来意,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慈祥的笑容,她用浓重的乡音回应:“好,好,大学生们又来啦,快进屋坐。”我们并没有进屋,而是看着眼前有些杂乱却承载着老人一生岁月的院坝,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带队老师轻声对我们说:“同学们,‘推普’不只是口头上的教学,更是心贴心的交流。我看,我们今天这第一堂课,不如就从帮奶奶打扫庭院开始,用实际行动说说‘普通话?”“好!”我们异口同声,积极性瞬间被点燃。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说干就干。我们向奶奶说明来意,她起初连连摆手,非常过意不去:“这哪成,这哪成,脏了你们的衣服……”但我们已拿起靠在墙边的扫帚、簸箕,开始分工合作。力气大的男同学负责将一些堆放在角落的碎砖乱石归置整齐;女同学们则细致地清扫地面的落叶和尘土;有的同学发现院角有一个废弃的鸡窝,里面堆积了不少杂物,也毫不犹豫地开始清理。我们一边劳动,一边尝试用普通话和奶奶聊天,教她说“扫帚”、“垃圾”、“干净”这些词语。奶奶笑着,吃力地跟着学,院子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阳光渐渐变得热烈,汗水很快浸湿了我们的队服,灰尘也沾上了脸颊和手臂,但没有人停下。我们将清扫出来的落叶、纸屑、塑料袋等垃圾,全部仔细地收集到簸箕里,然后统一倒进了村里放置在路边的标准分类垃圾箱内。看着原本杂乱的院坝变得整洁清爽,一种朴实的成就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真是……真是太谢谢你们了!”奶奶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子,激动地拉住我们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我这老胳膊老腿,收拾不动了,多亏了你们这些好娃娃!你们大学生,真好!”带队老师看着我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却笑容灿烂的样子,赞许地点了点头。她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今天做得非常棒!推广普通话,目的是沟通,是服务。你们不仅清扫了一个院坝,更传递了一份关怀,实践了‘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内涵。你们用汗水,真正地融入了这片土地,这就是最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图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安山村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供图)
回望那座变得整洁的院落,和奶奶脸上由衷的笑容,我们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这份快乐,不仅仅来自于劳动后的成就感,更源于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为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切实的改变。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推普”和“助力乡村振兴”并非空洞的口号,它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洒扫庭除的具体行动中。
这一次经历,让我们收获了课堂之外的宝贵知识,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深刻而温暖的印记,真是受益匪浅。语言是桥,行动是路,而真诚,是通往人心的唯一方向。
通讯员:杜胜东,王克群,刘嘉馨,邓安琦,刘欢,向美霞,代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