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港寻声”实践队前往青岛市市北区小港街道,对周师傅等四位青岛码头工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聆听亲历者的故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青岛港从人力时代迈向智能化的巨大变迁,感悟一代代港口工人的艰辛与荣耀。
首先,实践队聚焦于码头工人的工作经历与港口作业方式的演变。周师傅于1986年进入青岛港,亲历了人力装卸的艰苦岁月。当时工人需肩扛百斤货包,随着技术发展,港口逐渐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尤其是2000年后,集装箱装卸、原木抓取等流程逐步由机械替代人工。如今,董家口港区等现代化码头甚至实现了全自动无人操作,效率提升数倍。
图为实践队员与师傅交谈
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港口的管理变革与职工福利保障。1992年后,港口管理规范化,实行社会招聘。在常德传局长时期,青岛港职工待遇显著提升,福利丰富,包括季度奖、生日关怀、集体旅游等。“青岛港的工资在青岛市一直算高的,一个人工资能养活一家人”。港口还曾分配福利住房,尽管早期条件简陋,多家合住筒子楼,但逐步改善,体现了企业对职工生活的关怀。
最后,实践队关注了港口的安全文化与人际传承。老工人们特别强调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每位新工人都由老师傅“传帮带”,学习操作技巧与经验,“这些经验书本上没有,都是几十年干出来的”。尽管自动化取代了大量人力,但“人依然是港口最灵活的保障”。
本次访谈不仅是一次历史记录,更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国家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艰辛与辉煌。周师傅感慨道:“从人力到机械,从机械到智能,港口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靠实干干出来的。”实践队获取了大量珍贵的一线口述史料,为研究青岛港发展史积累了重要素材。
实践队队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持续开展港口工业文化挖掘与传播工作,通过撰写报告、制作影像等方式,让更多人体会“港口的温度”,传承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