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探秘霍山石斛非遗技艺,传承红色中医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安徽中医药大学 陈鑫雨
  2025年7月8日,安徽六安霍山县迎来了一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的"红脉寻方,青襟传薪"三下乡红色医路专项实践调研团队深入斛珠农业石斛展示厅及生产基地,开展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企业加工车间、林下种植基地和大棚种植基地,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山石斛的传统工艺,深刻领悟了红色中医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就产业现状、传承困境及文旅融合等议题与企业负责人展开深入交流。
  匠心传承:18道工序铸就非遗瑰宝
  下午两点,实践团队首站抵达斛珠太太企业石斛加工车间。车间内,阿姨们正专注地进行挑杂、绕条等工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负责人徐佳丽向同学们介绍,霍山石斛加工需经历18道工序,每一步都关乎药效和品相,尤其是挑杂、剪根、炒制、绕条等环节尤为关键。
  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师傅现场演示了"龙头凤尾"枫斗的制作。他提到,炒制时温度必须控制在120℃左右,力度稍大就会断裂,力度较小则无法激活胶质;绕条时需用竹箍定型,松紧度全凭手感,过紧会勒断纤维,过松无法成形。其娴熟的手法引得同学们连连惊叹。负责人强调,龙头凤尾是判断石斛品质的重要依据,企业会严格分拣断裂或整形不佳的石斛,绝不会欺瞒消费者。
  团队成员还了解到,米斛和铁皮石斛在生长环境、形态和用途上存在显著差异。米斛仅生长于霍山,植株短小粗壮,药用价值高,传统视为皇室贡品;而铁皮石斛分布较广,茎秆细长,产量较高,价格更为亲民。
  科技与自然:林下种植的生态智慧
  随后,团队来到林下种植基地。令人惊讶的是,基地入口处设置了蜂箱。负责人解释,这是为了利用蜜蜂为石斛授粉,仿野生环境下的原始授粉方式对自然环境更为有益。团队成员观察到,米斛幼苗"节短如米粒,枫斗卷曲似龙尾",印证了古籍中"救命仙草"的美誉。
  负责人介绍,米斛属于兰科气生根植物,根部需要透气,因此在种植时会在地表铺上石子或松树皮。此外,米斛喜阴湿,天气炎热时需加盖遮阳网并通过喷水保持湿度。霍山独特的山地气候为石斛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昼夜温差大、生长缓慢,使得石斛有效成分积累更多。基地还种植了七叶一枝花、灵芝等药材,这些药材散发的药性被石斛吸收,进一步提升了其药用价值。
  团队成员还品尝了米斛鲜条。负责人表示,鲜条胶质可治疗口腔溃疡,对肠胃不适或三高人群有益,米斛花则适合泡茶或炒菜,滋阴效果显著,尤其适合女性。
  红色基因:从战地药材到乡村振兴
  访谈环节中,企业分享了革命年代霍山石斛作为红军战地药材挽救伤员生命的故事。负责人表示,如今企业秉承"品质即生命"的红医精神,拒绝滥用化肥农药,延续战时"救命药"的严谨态度。
  这种精神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企业成立的"巾帼创业共富工坊"为周边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工坊成员刘大姐告诉同学们,以前需要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同学们感慨,红医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代女性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
  坚守与创新:非遗技艺的当代挑战
  面对产业链挑战,企业坦言,真正的非遗传承人非常稀缺,年轻学徒需要3年入门、5年才能独立操作,但许多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此外,石斛种植前期成本高、利润薄,市场上还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企业强调,"出霍山无米斛"是千年验证的规律,真正的米斛仅产于霍山。
  就"机械替代"的争议,企业通过实验证明,AI无法识别根茎走向,机械臂炒制的石斛有效成分流失15%。这坚定了同学们对"非遗活态保护"的信心:手工技艺虽效率较低,却拥有不可复制的生命力和文化厚度。
  为应对困境,企业积极拓展电商渠道,通过直播和创意产品(如冻干石斛粉摇摇杯)吸引年轻消费者,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从战地仙草到共富钥匙,从非遗工坊到巾帼工坊,霍山石斛产业链承载着历史、当下与未来。正如企业展厅标语所言:"用石斛富家乡,做健康的守护者。"而这,或许正是青年一代在乡村振兴中最该续写的篇章。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