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盛夏,实践正当时。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理念,7月11日至15日,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法护文遗”北山古建文化守护宣传突击队赴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突击队由7位中国香港外招生与6位内招生同学组成,涵盖法学、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翻译、人工智能等多专业背景,旨在以多元学科视角和青春力量赋能基层文化建设,助力古建保护与乡村文化传承。
(“三下乡”实践团体合照)
突击队走访北山社区多处文化古迹,深入感受地方历史与人文情怀。2025年,北山村入选珠海市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样板村”,这座承载岭南788年文脉的古村落,曾以商贸繁盛书写传奇,如今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致力于“打造时代新青年聚集地”,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的热土。在北山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突击队成员参观北山社区内杨氏大宗祠、杨匏安陈列馆以及北山文化商业街区,深入了解北山本土文化、古建风貌、革命事迹以及文旅发展现状。突击队队长梁慧华同学(中国香港)在暑期实践过程中深受触动:“一方面,杨匏安陈列馆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让我对那一段革命历程有了更深的体悟;另一方面,北山社区将岭南传统古建筑与现代新潮的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被北山的人文历史与年轻活力所吸引,北山社区在古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中,让古村落焕发新生机。”
(杨氏大宗祠 实践团成员陈浩轩供图)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突击队成员以“文化保育+法律护航”为主题,面向北山社区游客及商户展开调研。受访者普遍认为“知法懂法”可有效减少文物破坏并推动公众对文化保育工作的支持,但也有受访者表示,很少有机会了解与学习文化保护类法律法规,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宣传。不少游客也对北山文化遗产保护与未来的活态发展路径表示期待,来自新加坡的华侨游客在探亲寻根的旅途中途径珠海,看到北山社区内的保护完好的古建筑深受触动,认为古建筑、古村落在开发过程应注意平衡好发展与保护,注重文明传承与文化延续,保留历史风貌,避免过度商业化。珠海本地一名五岁小朋友在父亲的鼓励下接受采访,表示参观杨匏安陈列馆后,立志长大后要为祖国和社会贡献力量。
(突击队成员开展调研 实践团成员蔡依瑾供图)
(突击队成员采访新加坡华侨游客 实践团成员敖嘉美供图)
暑气渐盛,茶韵正浓。7月12日,第二届“文化融湾区,赋能百千万”国际茶文化活动在北山社区举办,这场茶文化盛宴,依托社区游客的国际化优势,助力中国茶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社区内一幢300余年的清代古宅内新落成的茶文化空间——“半盏老茶馆”,厚重的古宅在茶香氤氲中难掩旧时风采,茶馆主理人王女士在接受突击队采访时表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弘扬茶文化也是助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青砖灰瓦的古村肌理当中,北山用一方天地托举起无数创业者的梦想,联结起多元资源构建出创新生态。新旧文化的融合与新业态的加入使得北山村“古村”不“古”,“乡村”不衰,焕发出新时代文明的全新面貌。
(突击队参加第二届“文化融湾区,赋能百千万”国际茶文化活动 实践团成员敖嘉美供图)
夏日炎炎,初心滚烫。7月14日,突击队联动北山少年文化寻根夏令营,开展围绕“法护文遗——北山古建文化守护普法”主题的公益讲座。用文化保育法律知识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添上一抹亮色。讲座中,队员为孩子们讲解北山历史、历史建筑及杨匏安红色事迹,并重点科普《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梵净山刻字、法源寺石狮子损毁等案例警示孩子们保护文物古迹,树立起“敬畏文遗、守法护遗”意识。
(给孩子们进行科普 实践团成员陈浩轩供图)
(认真听讲座的孩子们 实践团成员蔡依瑾供图)
“三下乡”实践虽已告一段落,但“法护文遗”的青春使命仍在延续。展望未来,突击队成员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探索港澳与内地青年协同赋能文化保育传承的新路径,用专业力量守护历史文脉,以青春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北山人文历史与古建文化的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通讯员:吴嬿妮 张轩铭 侯燕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