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把脉土地问题 助力乡村振兴——江西农大“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赴广昌县开展农村土地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7 阅读:
    来源:实地采访
         为积极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中土地资源利用的关键症结,2025年7月4日,江西农业大学国土学院“三农”问题青年实践队一行11人,专程前往“中国白莲之乡”——江西省广昌县展开实地土地调研。广昌县拥有高达90%的永久基本农田,莲子和泽泻种植是当地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当地积极引入科技种植、探索间作模式以提升农业效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与当地技术站站长的座谈中,一个核心问题被反复提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问题尤为突出。站长指出,目前广昌县务农主力以“80后”为主,“90后”、“00后”青年群体普遍选择外出务工,这直接导致在莲子收割等农忙时节,常面临“用工荒”,难以保障莲蓬的及时采摘。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已被列为县里破解发展瓶颈的重点课题。实践队员们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的核心标志。引入先进的播种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与技术,不仅能成倍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更是应对“谁来种地”难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机械化取代了传统的繁重体力劳动,使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现代化农机操作与维护所催生的技术岗位,也为吸引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农业、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新的契机。
        调研中,村干部们忧心忡忡地指出了另一个严峻问题:由于缺乏科学指导的农药化肥施用,当地部分土地已出现板结、酸化及农药残留等退化现象。实践队了解到,农民主要依据作物长势经验性施肥,普遍缺乏对土壤养分状况(如关键元素是否超标或匮乏)的科学认知,导致施肥存在盲目性。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草甘膦等剧毒且难降解农药的长期使用,不仅污染土壤,其残留物更会附着于作物表面,构成食品安全隐患。尽管相关专家提出可用更环保的肥料或替代方案,但因农户固守传统观念和生产习惯,此类建议往往难以落地推广。这深刻反映出,新时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引入高科技手段和高素质人才,彻底转变传统种植理念,构建科学、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新体系。
          广昌县地处丘陵地带,地块相对分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客观上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政府虽曾就无人机应用等新技术意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户渴望通过技术培训实现高效生产,但高昂的设备购置与使用成本成为主要“拦路虎”,农户普遍寄希望于政府能提供有力的资金或政策扶持,这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在当地的有效推广。此外,县高主席在交流中提到,相关职能部门虽会定期进行土壤检测,但检测结果通常不对外公开。当地方反馈需求时,虽然能获得报告,但其内容过于专业复杂,难以被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理解。在新时代智慧农业背景下,亟需改变技术部门的信息呈现方式,将专业报告转化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便于非专业人士掌握土壤状况,从而更有效地推广科学施肥、合理耕作知识。市场波动同样深刻影响着农户的种植选择。实践队获悉,曾有企业大量收购泽泻作为药材,带动了种植积极性,但近年来因发现更经济的替代作物,导致泽泻收购萎缩,农户收益下降,生产热情随之受挫。
图为实践队员与广昌县政府工作人员及村干部合影留念 曹婧冉 供图
         此次广昌之行,使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土地资源的健康与高效利用,是牵动乡村振兴全局的核心命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必须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需综合施策,着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为广昌莲荷特色产业乃至全国农业突破传统粗放加工模式,向科技化、绿色化、高值化方向转型升级,开辟崭新路径,注入强劲动力。
(通讯员 王家伟)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