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海港寻声”实践队前往青岛市市北区小港街道,专访青岛港退休职工康师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行旨在通过老码头工人的口述历史,记录青岛港从人力装卸到自动化巨变的峥嵘岁月,感悟一代代港口建设者的奋斗情怀。
首先,实践队围绕青岛港的历史沿革与工作变迁进行了深入访谈。 康师傅自1975年进入青岛港,在岗奉献43年,亲历了港口的管理体制改革、技术迭代升级。他回忆,当年的码头工人靠人力肩扛百斤货包,“挖洞”装火车,一个班组8小时要完成五六十吨的装卸任务,工作条件极为艰苦。随着董家口港区等新港口的建设,特别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投用,如今的装卸作业已实现远程控制,昔日的“汗水经济”正被“智慧港口”所取代。
图为实践队员与康师傅交流
康师傅生动讲述了港口的机械化进程与企业文化。 他见证了青岛港吊车从笨重到灵巧、设备从进口到国产的飞跃。他特别提到,在老局长常德传的带领下,青岛港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更形成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浓厚氛围。“不论学历出身,只看实干能力”,许多农民合同工通过努力成长为技术骨干甚至公司领导;职工的福利待遇也逐年提高,季度奖、生日蛋糕、集体旅游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访谈在康师傅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寄语中结束。 他不仅分享了港口的发展故事,还作为一名旅游和历史文化爱好者,向队员们推荐了青岛本地的文化景点,展现了老一代港口人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本次访谈让队员们从鲜活的个人史中触摸到国家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脉搏。实践队获取了大量一手口述史料,为研究青岛港工人口述史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对访谈内容进行精细化整理,并形成调研报告与新媒体产品,让更多人听到“海港寻声”,读懂港口背后的奋斗精神,激励青年一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