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骄阳似火,蝉鸣不绝于耳。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微光暑期三下乡文明实践队”踏入了南昌县荣景社区。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承红色精神、关爱社区老年群体,更是为了积极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把知识带到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把青年学子的理想与担当落实到一件件细致的行动之中。
当天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斑驳洒落,社区小路显得格外安静。实践队的成员们早早抵达,在广场一角布置起宣传展板与资料桌,有的摆放宣传册与矿泉水,还有的忙着检查拍摄器材,确保能够完整记录下每一个温馨瞬间。随着活动开始,社区的老人们陆续到来,牵着孙辈的手,步伐虽慢却掩饰不住眼中的期待。现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一种跨越代际的亲切感在空气中弥漫,让炎热的天气也仿佛变得柔和。
“日常生活要记得监测血压,饮食方面应当以清淡为主,少油少盐,注意补水,避免中暑……”在健康科普环节,队员们化身“健康小讲师”,他们将书本上晦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生活建议,讲解方式生动而浅显。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举手提问:“夏天血压波动大,怎样在家里测得更准确?”“糖尿病人日常饮食该注意什么?”“天气炎热,老年人午后出门合适吗?”队员们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还拿出随身携带的血压计,现场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细心的讲解让老人们频频点头。
除了讲授知识,队员们也注意到细节中的关怀。有人在场边帮老人整理椅子,确保他们坐得舒适,还有的在悄悄记录下活动中的场景,为大家留下珍贵的回忆。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一张张笑容洋溢的面庞被定格下来,既有老人们安心的微笑,也有孩子们天真的神情,还有青年学子眼神中的坚定与热忱。这些画面汇聚成一幅跨越年龄与身份的温情图景,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注脚。
在确认老人们满意离场之后,队员们发现还有充裕的时间,有人提议清理一下社区垃圾,于是队员们自发分组,走进绿化带、小广场、楼道口,捡拾起被随意丢弃的塑料瓶、食品包装袋与烟头等垃圾,并严格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的标准进行分类投放。夏日的烈日烘烤着大地,队员们的衣襟很快被汗水浸湿,但没有人抱怨退缩,反而干劲十足。
这一幕引来了不少居民的关注和赞许。在清扫过程中,志愿者们还不忘向老年居民宣传环保理念,他们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标准,手把手教老人如何区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并协助社区更新垃圾分类指引牌,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通过这次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微光”虽小,却足以照亮人心,汇聚起来便能成就燎原之火。红色精神不是一句停留在口头的口号,而是可以通过一次次实际行动去传承与延续的力量。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共同行动中,他们坚定了将青春与理想扎根于人民、扎根于社会的信念,也理解了青年应当如何让知识变成温度,让责任化为行动。
志愿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更在于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凝聚起社区发展的向心力。在养生科普活动中,志愿者们用专业与耐心,驱散了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迷茫;在捡垃圾活动里,他们用汗水与坚持,改善了社区的居住环境。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像一束束微光,温暖着老年居民的心田,也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落地生根。从健康知识的普及,到社区环境的清洁,从代际之间的真情交流,到青年内心的。
江西农业大学“微光实践队”的大学生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书写担当。他们所留下的,不只是汗水与足迹,更是一份跨越时间的情感与照亮未来的信念。社会在变迁,时代在更迭,但青年与老人、校园与社区、知识与行动,在这里汇聚成了一条鲜活的纽带。青春虽短,却能留下不灭的印迹;微光虽小,却能点亮一个社区。
江西农业大学
供稿:杨善钰 刘子欢 罗强
供图:钟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