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红脉永续践初心 青春砺行担使命——青年学子三下乡赴黄霖故居开展红色教育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6 阅读: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合一”实践团
       盛夏的蓉城炽热如火,青春的脚步铿锵有力。7月中旬,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知行合一”实践团走进成都市新都区黄霖故居,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砥砺奋进征程”主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生态化服务、创新型宣讲,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上书写了一曲理论与实践交融的青春之歌。
  一、历史回响中的精神淬炼
  青砖黛瓦的故居院落里,实践团成员驻足于一件件承载着革命记忆的文物前。泛黄的《向导》周报、锈迹斑驳的煤油灯、手写的入党申请书复印件……这些静默的展品在讲解员的叙述中焕发生机。当听到革命先辈在白色恐怖下坚持地下斗争、三次被捕仍坚贞不屈的事迹时,团队成员在参观日志中写道:“展柜里的弹壳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穿越时空的信仰见证。”
  在故居后院的竹林深处,团队发现了一面隐于藤蔓的“红色墙绘”。虽经岁月侵蚀,仍可辨“武装保卫苏维埃”的标语轮廓。师生们轻拂青苔,用专业设备进行三维建模,将这份珍贵的革命印记转化为数字档案。“这些褪色的字迹,是先辈们用生命书写的宣言。”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构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让历史记忆在虚拟空间中永续传承。”
  二、绿动青春中的责任担当
  烈日当空,身着“马院红”志愿服的实践团如跃动的火焰,在黄霖故居周边勾勒出青春的轮廓。队员们手握竹制大扫帚、铁铲和垃圾袋,在纪念广场上划出整齐的弧线。石砖缝隙里的落叶被仔细扫净,墙角的杂草被连根拔起,连青石板上的青苔都被轻轻刷去,露出底下“饮水思源”四个苍劲的刻字。
  “这边!排水沟堵住啦!”随着一声吆喝,队员们围拢过来。有人蹲下身用铁钩疏通淤塞的落叶,有人提着水桶来回冲洗,还有人用竹竿挑出卡在石缝里的塑料瓶。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红马甲,却没人喊累。当浑浊的积水终于顺畅流走时,大家相视一笑,裤脚上沾满的泥点成了最鲜亮的“勋章”。
  乡间小道上,另一支小分队正忙着清理宣传栏。发现几块展板被树枝遮挡后,队员们立刻行动:高的踮脚擦拭玻璃,矮的蹲下调整角度,还有人跑回故居借来梯子,把“红色故事”展板往高处挪了挪。“这样路过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啦!”擦着汗的队员咧嘴一笑,宣传栏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
  三、知行合一中的时代答卷
  返程大巴上,团队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如何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怎样建立长效志愿服务机制?”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思政课不仅在教室,更在祖国大地上。“当我们用双手清理革命圣地的每一寸土地,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味道就变得具体可感。”
  从黄霖故居的青砖黛瓦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学子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这场红色教育与青春实践的双向奔赴,不仅让历史照进现实,更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供稿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泽然)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