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召、服务乡村振兴建设,7月12日至22日,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深入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区永和镇桂联村,开展为期11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心连壮瑶实践团与桂联村连续四年结对,结下深厚情谊。四年来,团队作为乡村蜕变的“记录者”,用镜头定格乡村新貌与文化风貌;更作为振兴路上的“同行者”,以青春智慧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实践团以“心连壮瑶——促连山桂联绘就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兴图景’”为主题,聚焦当地发展需求,围绕“文化创生+产业增值+多维宣传”的实践主线,推动桂联村实现文化活态传承、农业绿色增值和文旅宣传焕新,为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五育润童:特色课程点亮乡村教育实践团围绕“德、智、体、美、劳”五大育人目标,立足时代热点和地方文化资源,结合专业优势,开设40个课时的特色课程与活动,让村里的35名儿童在丰富的课程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在文化体验课上,实践团结合连山醒狮文化,带领孩子们动手制作狮头,让非遗文化通过艺术创作扎根童心;在爱国教育课上,挖掘连山红色历史,带领孩子们唱红歌、诵红诗,唤醒红色基因和厚植家国情怀;在科学课堂上,引导孩子们善用AI,服务他人与社会,设计简单科学实验,直观解析物理、化学原理,培育孩子们的科学创新精神。这些特色课程为乡村儿童打开认知世界的多元窗口,播下传承文化、爱国爱家与创新创造的种子,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让人才反哺乡村的未来更加清晰。

图 1 实践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学习连山醒狮文化
探源溯流:解读“三地活化”振兴密码7月12日至18日,实践团深入永和镇石坪村和太保镇莲塘村,聚焦两村“三地活化”成功案例,探寻民族文化驱动土地增值的特色路径,总结产业与文化双轮驱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通过实地考察石坪村壮瑶文化部落与莲塘村狮舞文化产业基地、访谈企业家、村干部及村民,团队成员掌握了“三地活化”的运营模式与特点,梳理了项目带动就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成效,并将进一步探究不同资源盘活模式的深层机制,助力破解乡村空心化、资源闲置难题。

图 2 实践团成员在莲塘村狮舞文化产业基地和正在彩绘的村民交流
寒户送暖:用爱心搭建乡民“连心桥”7月21日,心连壮瑶实践团探访村中“五保户”与困难家庭,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团队成员深入困难群众家中,为他们送上慰问物资,与他们促膝谈心,在家常话中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和急难愁盼。面对或因变故陷入困境、或被病痛长期困扰、或空巢留守的家庭,团队成员鼓励他们要坚定生活信心,保持积极人生态度,努力创造幸福生活。帮扶困难群众不是纸上谈兵,要“物资暖心”,也要“精神鼓劲”,让爱心落地成效,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图 3 实践团成员为困难家庭送上慰问物资
矩阵宣传:助力乡村开拓“网络新视界”为破解连山地区宣传覆盖面不足、农产品销路较窄的难题,团队成员通过“直播+短视频+文创”模式展现桂联村风貌,以多元传播手段激活乡村农文旅发展引擎。
团队聚焦连山大米、连州菜心等特色农产品,开展助农直播,介绍产品特点、烹饪技巧与农人故事。直播累计时长超过40小时,收获4200+的观看人数,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图 4 实践团成员开展助农直播、介绍特色农产品

图 5 实践团成员开展助农直播、介绍特色农产品
团队成员精心制作福堂白切鸭、大汤糍等非遗美食系列宣传片,在呈现制作工艺的同时传递饮食文化韵味,让连山“乡”味跨越山海;融合当地自然与人文元素,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和文旅地图,将乡土风情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助力提升当地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 6 实践团成员绘制的桂联村非遗美食文创图

图 7 实践团成员绘制的桂联村文旅路线地图
青春激扬乡土,实干赋能振兴在此次实践中,心连壮瑶实践团以五育融合滋养乡村教育、以深入调研解码产业振兴、以宣传矩阵擦亮乡村名片,为桂联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合力。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和宣传工作,形成长效助力机制,以青春之力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