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广西师范大学“洁护乡行队”踏上了全国多地的山乡与城镇,开展了一场关于化工产业对农村环境影响的深度调研。这支年轻而充满使命感的团队,聚焦化工行业污染问题,致力于推动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的深度融合,他们正努力让农村生态焕发新生。
项目启动之初,洁护乡行队发起了一项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居民表示,身边的化工厂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已经对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化工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村边的那条河以前清澈见底,现在却浑浊不堪,村里人都说是化工厂排的污水。”一位来自山西的受访者在问卷中写道。
为深入了解化工产业的污染治理现状,洁护乡行队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广东、甘肃、江西等地的化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在广州贻顺化工有限公司,团队参观了企业的废气处理装置,并采访了企业负责人。负责人表示:“我们安装了活性炭吸附装置和催化燃烧设备,废气达标后才排放。废水也建了专门处理站,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处理。废渣则分类存放,能回收的回收,不能回收的交由专业机构处理。”当被问及绿色转型的挑战时,他坦言:“最大的困难是成本问题。绿色技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有时候研发出来了,应用成本又高,企业推广起来有压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广州贻顺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高镇东摄
在兰州铝业有限公司,团队了解到该企业已采用布袋除尘设备、脱硫脱硝系统等环保设施,并在废水处理、废渣回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公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未来五年目标是清洁能源使用率提升38%。”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兰州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张楠摄
而在江西赣州全南县国宝化工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道:“我们把大部分油性漆换成水性漆,从源头减少污染。喷涂车间加装了密闭收集罩,废气排放大幅减少。清洗废水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尽管“绿色发展”已成共识,但技术瓶颈与资金压力如同两道关卡。一位企业负责人说:“绿色转型是大势所趋,但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图为团队成员在全南县国宝化工有限公司调研 刘文森摄
与此同时,洁护乡行队的另一支队伍深入广东、广西、山西等地的农村地区,开展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了解化工厂对农村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广西崇左的一位农户家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以前村边的河水清澈见底,夏天孩子们都在河里玩。现在河水变浑了,河边偶尔还有人偷偷排污水,大家都不敢去河边玩水了。”另一位农户则表示:“我们家的庄稼这几年产量还算稳定,但听说地下水可能受到了污染,村里现在很多人都担心庄稼可不可以放心吃。”在山西介休,一位农户坦言:“化工厂确实带来了一些就业机会,但环保措施必须跟上。要是能发展绿色产业,既保护环境又增加收入,那是最好的。”也有部分农户对化工企业的环保措施表示认可。一位村民说:“厂里烟囱不冒黑烟了,听说废水也处理过才排,周边环境没受啥影响。希望他们能继续保持。”

图为团队成员在广西崇左对农户进行采访 许雯婷摄
在调研中,团队还发现,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正在逐步提升。“现在村里有人往河里倒垃圾,也会有人出来劝阻。”一位村干部表示,“但我们还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让绿色发展真正落地。”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农户的诉求,洁护乡行队将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图文、视频资料,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团队制作了环保主题海报、纪录片风格的短视频,并积极与地方媒体、新媒体人合作,扩大调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更多人关注化工污染问题,呼吁企业加强环保责任,也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团队负责人表示。
洁护乡行队的调研,不仅揭示了化工行业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也展现了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深切期盼。正如一位农户所说:“我们不反对发展工业,但前提是不能牺牲环境。绿色产业,才是长远之计。”
目前,团队已经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涵盖化工企业绿色转型现状、农村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基层群众环保意识提升路径。同时,团队正与多家环保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探讨建立“校—企—村”三方联动的绿色发展协作机制,推动环保理念从城市延伸至乡村。此外,洁护乡行队还计划发起“绿色乡村守护计划”,通过设立环保志愿服务站点、开展绿色技能培训、组织环保公益讲座等方式,帮助农村居民提升生态意识、参与环保行动。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搭建起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的桥梁,让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通讯员:高镇东 刘文森 许雯婷 张楠 成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