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烟台理工学院实践队三下乡:探寻非遗年画技艺,传承传统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尤乐欣
  7月10日至11日,烟台理工学院“溯往寻兴”社会实践队奔赴山东潍坊杨家埠大观园,围绕国家级非遗杨家埠木版年画开展实践。队员们深入年画博物馆、传统作坊,通过实地拍摄、亲身体验等方式,挖掘传承技艺,解码文化基因。
  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三大木版年画”。早期的年画主要用于祈福、辟邪,后来逐渐逐渐发展为一种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队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的讲解,梳理年画从明清鼎盛到近代演变的脉络。从选材、刻版到套色、印刷,20余道工序里,雕版上流畅的“门神”“连年有余”线条,藏着北方民俗的粗犷灵动,也记录着农耕时代的生活向往。队员们通过观察传世雕版、聆听发展故事,沉浸式感受老祖宗的技艺智慧。
  走进传统作坊,实践队近距离学习木版年画制作。在老艺人指导下,队员们尝试选料、刻版,印刷体会“每一刀藏智慧”的匠心。“木版年画采用套色印刷,每色一版需要做到一色一版一压,这样才能确保套色精准。”老艺人在一旁讲道。调研中,队员们发现年画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二十四孝图》传承儒家孝道,《五子登科》折射科举期盼。他们整理素材,制作“年画里的民俗百科”手账,标注题材对应的节气、仪式与寓意,计划对接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推广。
  聚焦“传统年画如何走进年轻人”,实践队展开“寻兴”行动。文创工坊里,结合现代审美设计“门神守护”“四季平安”系列文创草图;当地小学中,队员化身“非遗小老师”,带孩子用简易工具体验年画印刷;短视频平台上,《年画里的中国》系列记录老艺人坚守与年轻传承人的创新,收获数万次播放。同时,队员们关注到年轻传承人的新探索——直播带货年画文创、高校合作推出“年画盲盒”,看到非遗“坚守传统+跨界创新”的发展可能。实践队队长朱同学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体会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民间智慧与审美情趣。未来他们将会结合所学专业特长,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
  此次三下乡实践,队员们不仅解码木版年画的技艺密码,更体会到非遗传承的紧迫感与创新活力。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以创意设计、新媒体传播助力非遗年画焕新,让传统文化薪火在青春力量中延续传承。(通讯员:王薪媛尤乐欣)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