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兰大学子探寻水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幸福长流母亲河"暑期实践团队
  
  (巴彦淖尔电)2025年7月25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幸福长流母亲河"暑期实践团队3名成员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开展为期5天的专项调研。在中央宣传部等13部门"三下乡"活动部署背景下,团队通过文物考察、田野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系统研究黄河水利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调研背景:响应号召探文脉】
  2025年,中央宣传部等13部门联合部署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明确要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此背景下,由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雷展博、刘宇欣、化学化工学院2024级本科生陈泰旭组成的实践小组,选取"黄河水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一课题展开调研。
  "选择巴彦淖尔作为调研地,是因为这里完整保存了从汉代至今的黄河水利发展史。"团队负责人董艳玲介绍,"特别是河套灌区的'均水制'智慧,对今天的水资源管理仍有借鉴意义。"
  【博物馆发现:千年智慧启新思】
  文物实证:镌刻在器物上的治水智慧
  在博物馆"古代水利"展区,一件长78厘米的清代分水铁尺引起团队注意。这件国家三级文物表面均匀分布着二十余道刻度,误差不超过0.3毫米。"这是河套灌区'均水制'的实物见证,每道刻度代表不同渠系的用水权。"博物馆研究员解释道。
  团队使用三维扫描仪对铁尺进行数字化采集,发现其两端设有精准的安装凹槽。"古人通过这种可拆卸设计,实现不同季节的水量调节,体现了'动态平衡'的生态理念。"队员陈泰旭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清代分水铁尺。(图中右侧) 雷展博 供图
  典籍印证:从古至今的治水传承
  在文献展柜前,团队重点研读了明万历《河套水利图说》。通过比对现代卫星影像,发现图中标注的"永济渠"等七大干渠走向,与现存渠道重合度达82%。"这些古代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比如永济渠当前灌溉着磴口县5.6万亩农田。"队员雷展博介绍。
  图为清代关于河套地区水利灌溉的奏折。雷展博 供图
  “实证表明,清代对河套地区的水利是十分重视的”,队员陈泰旭记录到。除此外,小组成员在馆内还见到了民国时期和建国后关于黄河水利建设的签函等,由此可见我国黄河水利建设历史由来已久。
  【乡村启示:文化赋能振兴路】
  "博物馆的每件文物都是活的教科书。"巴彦淖尔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吴志刚在座谈会上指出,"比如'均水制'体现的公平理念,正应用于当前的农业水价改革。"
  调研显示,当地将传统水利智慧与现代技术结合,取得显著成效:
  在磴口县,智能灌溉系统使亩均用水量下降30%
  杭锦后旗采用"光伏+滴灌"模式,既发电又治沙
  临河区建立"水利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超2万人次
  "我们要做古今智慧的'翻译官'。"队长董艳玲表示。团队已着手建设"黄河水利文化数字档案库",首期收录12件珍贵文物的3D模型和解读视频。
  【青春答卷:让历史照亮未来】
  "这次调研让我明白,乡村振兴既要科技创新,也要文化传承。"队员刘宇欣在总结会上说。据悉,团队将形成《河套灌区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建议书》,相关成果已获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采纳。
  图为在馆内注意到的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陈泰旭 供图
  “始终关注家园的建设,扎根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应该牢记在心的。”队员陈泰旭总结道。

团队合影

 
  (通讯员 雷展博)
三下乡推荐
  • 青衿踏烽烟,红色星火淬炼信仰新章
  • 8月19日至21日,淮北师范大学的追寻红色足迹,赓续革命精神实践团踏上赣鄱红土地,在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弹痕墙前驻足,于方志敏烈士
  • 2025-08-23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