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娄山关:雄关漫道间的红色寻根与青春觉醒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成都大学学生公寓志愿服务队
  2025年7月,成都大学学生宿管会、学生公寓党员服务站实践团踏入这片在宏大叙事长征里,犹如一抹凝重的底色的精神地标——娄山关。我们以脚步来丈量雄关,在历史的文字中传递信仰的力量,让“娄山关精神”从教科书里走出,化作我们触手可及的生命感悟。
  
  西风台:雕塑群里的战火定格
  
  (图为成都大学实践团西风台合照。芦靖琪供图)
  
  阳光斜射在西风台的红军雕塑群上,青铜的光泽里泛着岁月别具一格的沉郁。雕塑后方的巨石上“西风台”三字笔力苍劲,与山风猎猎的呼啸形成奇妙呼应。雕塑底座的弹孔痕迹,让课本中“激烈战斗”的描述,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伤痕。战士向上托举着红旗,手臂肌肉因用力而如虬龙盘结;左侧的机枪手紧握着枪杆,指节仿佛因发力而泛白,就好像下一秒就要扣动扳机……战士们的神情与动作无一不体现必胜的决心。
(图为西风台军人雕塑。蒋威浩供图)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进占遵义城。1月9日,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夺取娄山关;经激烈战斗,成功占领关口,为建立黔北防御、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月25日,第二次娄山关战斗爆发。当日深夜,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指挥下,趁着夜色攀越悬崖,从两侧迂回包抄黔军阵地。黔军凭借“一夫当关”的天险构筑工事,红军在悬崖峭壁间开辟出进攻路线,可谓是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绝,战役最激烈时,阵地反复易手十余次。
  
  暮色渐浓时,山风卷着松涛而来,恍惚间,雕塑群仿佛活了过来:冲锋的呐喊、伤员的呻吟、百姓的叮咛,在西风台的暮色里交织成一曲悲壮的史诗。
  
  观景台:群峰见证的岁月对话
  
  沿着“百步梯”攀登,盛夏的暑气被山风碾得粉碎,却将攀登的艰辛成倍放大。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手掌因紧握栏杆而泛白。行至半山腰,左侧山坳是当年红军设伏的“点金山”,如今修了观景台。
  
  登上娄山关观景台,视野豁然开朗:连绵群山如青蟒卧野,一条沥青公路在峡谷间蜿蜒穿梭,与山径旁“红军行军步道”的石碑形成强烈对照。80多年前,红军战士正是沿着眼前这条羊肠小道摸黑急行,用草鞋丈量生死;而今,游客的脚步声,在山谷间编织出和平年代的烟火气。
  
  (图为娄山关观景台。郑瑞雪供图)
  
  左边的山梁是黔军的溃败路线,右边的深谷是红军的冲锋通道。观景台护栏两侧系着许多红丝带,这些红丝带都是后人对先烈的缅怀——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历史对话。山风掠过,群峰应和,仿佛在诉说:雄关漫道真如铁,却终被信仰与坚韧征服。
  
  长空桥:红旗猎猎的初心回响
  
  横跨深涧的吊桥上,红旗在山风里狂舞,拍打栏杆的“啪啪”声惊起了树梢的山雀。桥板缝隙间,能看见谷底溪流奔涌,蒸腾的水雾里,吊桥如同一根飘摇的红线,串联起两岸的苍翠。
  
  (图为长空桥红旗。张少康供图)
  
  踏上桥板的刹那,摇晃感排山倒海而来,眼前猎猎红旗却像无声的鼓点——80多年前,红军何曾因天险退缩?第二次娄山关战斗中,红军正是怀着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突破了敌人的防线。行至桥中央,《长征组歌》的歌声震落了叶尖的露珠,也震碎了心底的怯懦。
  
  结语:雄关之上的青春誓言
  
  从西风台的雕塑到观景台的群峰,从吊桥的红旗到反程的丝带,娄山关的每一步都在一点一点的体现着娄山关的精神密码:“不怕牺牲的血性、坚韧不拔的毅力、团结协作的智慧”,这些从战火中淬炼的品质,正在注入年轻一代的血脉——就像返程时,每个人背包上都系上了一枚红丝带,那抹鲜艳的红,是雄关漫道上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作者:郑瑞雪 来源:成都大学学生公寓志愿服务队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