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姚伦萱雨 高路红 高嵩)7月中旬,六盘水师范学院“寻迹乡野路,共富青行者”实践团走进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在贵州龙福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二福的带领下,深入海拔2000米的党参种植基地,见证了一株“小药材”如何激活乡村振兴“大动能”。
(图为陈二福和实践团队的合照甘蓉蓉供图)
破局:从“水土不服”到扎根深山
(图为实践团队跟随基地负责人进入基地实地调研甘蓉蓉供图)
走进连片数百亩的党参种植基地,翠绿的植株在高原阳光下舒展生机。"这里每一株党参都凝结着破局的心血。"陈二福抚摸着茂盛的党参苗回忆道。作为典型的高山作物,党参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海拔需稳定在1800-2200米之间,既怕积水烂根,又畏气候波动。初期因选址失当、管护经验不足,党参存活率一度低迷,产量难达预期。
为破解难题,这位敢闯敢试的"新农人"主动请教农技专家,带着村民反复试验土壤改良方案,通过起垄排水、覆盖保墒等技术手段调节湿度,精准把控水肥配比应对气候多变。经过持续攻坚,党参存活率显著提升,原本"娇弱"的根茎逐渐适应了海嘎的高原气候,在石缝间扎下深根。
提质: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增值
(图为陈二福向团队成员介绍党参的生长条件甘蓉蓉供图)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陈二福顺势扩大规模,将党参种植面积稳步拓展。如今,基地不仅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更通过精细化管理延伸产业链条:采收后的党参坚持采用传统粗布包装——这种透气性佳、可循环利用的材质,既保留了药材天然药性,又契合绿色消费理念,让“土特产”焕发出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选种到包装,每个环节都藏着增值密码。”陈二福介绍,优质的党参逐渐打开市场销路,订单从省内延伸至省外,价格稳中有升。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除草、追肥,一派繁忙景象。“以前总愁销路打不开,现在陈总带着我们种得好、卖得俏,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一名务工的村民李叔笑着说。
共富:从“家门口就业”到“腰杆挺直”
(图为在党参基地工作的阿姨向团队成员演视党参的基本种植方法。甘蓉蓉供图)
产业兴旺带来的红利,最直接地体现在村民笑脸上。在基地务工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成为最大受益群体。“以前想打工没人要,在家种地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一位58岁的杨阿姨边理苗边感慨,“现在每天能挣100多块,还能照顾孙子,这日子总算有盼头了!”另一位村民罗阿姨坦言:“自己挣钱腰杆硬气,再不用伸手问儿女要钱。跟着陈总学技术,自家地里也能种党参增收!”
据介绍,每逢种植关键期(2月、11月),基地用工量可达200人,优先吸纳村内缺乏稳定收入的群体。“这些老人和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党参基地让他们既能顾家又有收入。”陈二福这样介绍。更可贵的是,村民在务工中掌握了种植技术,逐渐从“靠力气吃饭”转向“凭技术增收”。
深耕:从“企业带动”到“全员参与”
(图为党参的果实甘蓉蓉供图)
谈及未来规划,陈二福信心满满:“我们不仅要让党参被更多人知道,更要让乡亲们共享产业红利。”目前,该公司已着手建立“企业+农户”联营机制——由企业统一收购农户自家种植的党参,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价,降低个体种植风险。“要让党参产业从基地延伸到每家每户的田间地头,真正扎下根来。”
作为熟悉村情的“自家人”,陈二福深知村民需求:“大多数工人是留守老人,我们优先安排轻体力活,让他们干得动、赚得到,逐步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这种“接地气”的帮扶模式,让党参产业不仅成为致富引擎,更化作凝聚人心的温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