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根植云端“喉嘎”|钟山区海嘎村:“五大振兴”绘就美丽富强乡村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宋跃栏 莫世巧
  (通讯员:宋跃栏 莫世巧)连日来,实践团一行通过走访学校、企业、农户与基层干部,近距离见证了这个曾经“工作开展难”的高寒山村,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以人才、产业、组织、文化、生态“五大振兴”为笔,绘就的美丽富强新画卷。
  
  (图为团队到达海嘎村合影通讯员宋跃栏摄)
  
  人才振兴:音乐唤醒“希望孤岛”
  
  (图为顾亚老师讲述海嘎小学发展历程通讯员宋跃栏摄)
  
  作为“贵州最高学府”的海嘎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学校,被当地人称为“希望孤岛”。
  
  2016年,音乐教师顾亚的到来打破了这里多年的沉寂。“他是第一个、真正的音乐老师。”校长郑龙回忆,顾亚用音符为孩子们打开新世界,也让这所高山小学走进公众视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纷至沓来,教学资源逐渐丰富;高校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更为当地持续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奠定基础。
  
  “音乐不仅点亮了孩子的梦想,更点燃了山村的教育希望。”郑龙说。
  
  产业振兴:党参扎根“贵州屋脊”
  
  (图为陈二福讲述党参养殖经验通讯员宋跃栏摄)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海嘎村地处贵州屋脊韭菜坪半山腰,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传统种植收益微薄。经过多年探索,村支“两委最”终锁定高山党参——这种适宜在1800-2200米海拔生长的特色作物。
  
  “前期试种多次失败,但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当地最大党参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二福介绍,如今基地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劳动力覆盖多个村寨。“未来要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让更多乡亲参与进来,辐射周边共同发展。”
  
  目前,该基地每年种植关键期用工达200人,既解决老人就近就业难题,又通过技术传授让村民掌握“家门口增收”的本领。
  
  组织振兴:红帆领航接力攻坚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熊鹏向团队成员介绍海嘎村发展现状通讯员宋跃栏摄)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海嘎村原驻村第一书记杨波的铿锵誓言至今仍在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回响。他用“钉钉子”精神带领村民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现驻村第一书记书记熊鹏接过“接力棒”,以创新思维推动乡村振兴迈向高质量——既守护韭菜坪的生态底色,又在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领域多点发力。
  
  “基层党组织就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团队成员感慨,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守与开拓,让海嘎从“贫困山村”蜕变为“发展热土”。
  
  文化振兴:文韵浸润彝寨乡愁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作为一个典型的汉彝杂居的自然农业村寨,海嘎村先后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村民身着民族服饰,白墙上绘着“彝家风情”农民画,篝火边跃动的歌舞传递着古老智慧。实践团成员跟着老人学习彝语词汇,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
  
  “文化是山村的灵魂。”村民说,这份独特的文化底蕴,正吸引越来越多游客走进海嘎。
  
  生态振兴:人护景美共生共荣
  
  (图为学生自发组织捡拾垃圾通讯员宋跃栏摄)
  
  坐落在韭菜坪半山腰的海嘎村,坐拥“贵州屋脊”的壮阔风光。村民自发守护生态的故事令人动容——放学后,孩子们常去路边捡拾垃圾,这一习惯已坚持数年。“人护景、景养人”的理念融入日常,让韭菜坪的绿与云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底色。“游客不仅来看风景,更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地村民如是感慨。
  
  从音乐课堂的童声到党参田间的笑语,从基层干部的坚守到村民自发的守护,大湾镇海嘎村以“五大振兴”为抓手,在云端之上书写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如今,海嘎这座曾经的“希望孤岛”,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正向着“美丽富强”的新目标稳步迈进。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