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数”启青禾乡村教育振兴调研团深入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益海助学中心,为当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失依儿童带来了一场融合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暑期支教活动。不同于传统支教模式,团队以“数字工具+课程创新”为抓手,让人工智能、数学文化等知识跨越城乡鸿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的种子。
数学文化里的“古今对话”
“大家知道吗?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会用绳子打结记录数字啦。”在数学文化课上,志愿者老师举起一根红绳,演示着如何用不同的结法表示“十”“百”“千”。11岁的小雨盯着绳子上的结,突然举手:“老师,这和我们现在用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志愿者老师笑着拿出平板电脑,调出甲骨文数字的图片:“就像我们说话有方言,数字在不同时代也有‘方言’,但它们都能帮我们算清楚数量。”
课堂上,志愿者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数学文化案例。从《九章算术》里的“鸡兔同笼”问题,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一个个跨越时空的数学故事让孩子们听得入迷。9岁的小杰拿着直尺,在纸上比划着五角星的画法,他发现五角星每条边的比例刚好符合志愿者老师所说的“0.618”。“原来画画里也有数学!”他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桌。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为孩子们介绍记里鼓车的原理 胡卓川摄
智能课堂里的“知识魔法”
“老师,这个软件真能帮我写古诗吗?”在人工智能体验课上,11岁的小雨举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刚生成的一首秋日五言绝句。志愿者老师俯身为她讲解算法如何抓取“秋叶”“寒霜”等关键词:“就像给电脑输入一套作诗公式,它能快速组合出符合格律的句子。”
教室里,20余名孩子分成三组,分别体验语音助手翻译英语、AI绘画安全标识、智能题库闯关。阳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把孩子们的影子投在地板上,像一群跳动的小音符。志愿者老师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闹,在教室里轻轻荡开,连空气里都飘着甜甜的味道。
图为志愿者老师邀请同学体验使用人工智能软件 金熙珍摄
安全课堂上的“互动密码”
“看视频里这个小朋友,他单手拔插头对不对?”在安全用电课上,志愿者老师播放着团队自制的动画短片,画面定格时,十几只小手齐刷刷举起。“不对!会触电!”12岁的小宇站起来模仿视频里的错误动作,引得同伴们大笑,随后他认真补充:“应该用两只手捏住插头拔。”
图为孩子们在积极举手回答志愿者老师的问题 胡卓川摄
这样的互动场景在课堂上不断上演。防溺水教育采用“情景问答+视频演示”模式,当播放有人落水的模拟画面时,孩子们自发讨论起“不能手拉手救援”“要找长竹竿”等知识点。益海助学中心教师李老师全程旁听,她在采访中说:“城里孩子常见的安全实训课,我们这里很难开展,这些大学生用视频和道具把抽象知识讲活了。”
团队还设计了“安全知识闯关”游戏,将用电、饮食、交通等要点融入AI问答。孩子们通过语音指令召唤出虚拟“安全卫士”,答对一题就能解锁一张数字勋章。“最后兑换的文具奖品不重要,关键是他们主动记住了知识。”志愿者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积分榜,上面记录着各组累计获得的勋章数量。
图为实践团队与益海助学中心师生合影 金熙珍摄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教育振兴不仅需要硬件资源的补给,更需以创新形式激活知识传递的活力。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让城乡教育鸿沟在趣味互动中逐渐消弭。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对科技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成为调研团持续深耕乡村教育的动力。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数字工具+课程创新”模式,让更多乡村孩子在科技赋能的课堂里,收获成长的力量与对未来的向往,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