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热浪蒸腾。皖江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社会实践团以"三下乡"为契机,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徽墨文化对话。这场满载期待的旅程,既是对非遗技艺的躬身探寻,更是青年学子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生动实践。
踏入绩溪这座徽文化重镇,徽墨制作工坊里古朴的气息裹挟着浓郁墨香扑面而来。陈列架上,形态各异的徽墨成品泛着温润光泽;墙面上,泛黄的老照片与工艺流程图无声诉说着千年墨韵。在这里,实践会成员们邂逅了徽墨传承的鲜活图景——从南唐萌芽,经宋元演进,至明清鼎盛,每一块徽墨都凝结着中华匠人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
"徽墨以'坚如玉,纹如犀'闻名,从选料到成型,每道工序都藏着门道。"工坊负责人的讲解,为同学们揭开了徽墨制作的神秘面纱。紧接着,工匠师傅现场展示核心工艺:松烟烧制时跳动的火苗、胶料熬制时翻滚的漩涡,勾勒出原料采集的严苛标准;石臼中,杵捣机反复捶打墨料的声响,诉说着和胶环节对力道与耐心的双重考验。待墨团在模具中压制成型,还要经历数月晾墨、精心描金,方能成就一方墨锭。
理论学习终需实践验证。在体验环节,同学们化身"小小制墨师":将墨团填入模具时的屏息凝神,按压时因用力不均导致的手忙脚乱,脱模失败后的懊恼与重来,都化作对非遗技艺的敬畏。当第一块亲手制作的徽墨诞生,有人感叹:"这方寸墨锭,原来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匠心。"
与制墨师傅的交流中,传统工艺与现代思维激烈碰撞。面对徽墨传承"耗时长、成本高、受众窄"的困境,同学们各抒己见:打造沉浸式徽墨文化直播,让非遗技艺"破圈"触达年轻群体;设计便携文创墨条,让书写工具变身时尚单品;开发研学课程,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新阵地……一个个创意方案,展现着青年一代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
此次徽墨非遗探寻之旅,不仅让同学们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肌理,更点燃了传承创新的火种。未来,皖江工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将继续以实践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乡村文化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更多青春与传统交融的动人篇章。
作者:朱胜云 朱先庆 彭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