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三下乡|在红色土地上吸收成长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7月21日至23日,山西师范大学“非遗新声传太行,红色基因耀左权”实践队踏上左权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土地,用三天时间追寻红色足迹、触摸历史温度。在剪纸艺术中感受文化传承,在纪念馆里聆听英雄故事,让青春在与历史的对话中生长出更坚定的信仰。

  21日清晨,实践队员们满怀期待从学校出发,经过数小时车程抵达左权。短暂休整后,便开始了他们的旅程。

image.png

  首站是当地的剪纸博物馆,推开木门,满室红纸的温度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作品皆与抗日主题相关,剪刀游走间,毛泽东同志的肖像棱角分明,战士冲锋的身影跃然纸上,军民鱼水情的场景细腻生动。剪纸艺人用传统技艺复刻烽火岁月,让红色故事在指尖流转。队员们围在展台前,凝视着那些在红纸上游走的线条,仿佛能触摸到创作者融入其中的家国情怀——原来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历史的注脚。

  走出剪纸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领大家穿过一个个展厅:锈迹斑斑的步枪曾随战士冲锋陷阵,泛黄的纸币印刻着战时经济的艰难,磨损的信件里藏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牵挂。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队员们驻足凝视,在斑驳的实物与详实的史料中,拼凑出那段山河破碎却众志成城的岁月。当听到讲解员说“这些信件的主人大多没能等到和平”时,展厅里的沉默,是青春与历史最深刻的共鸣。

  22日的行程,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展开。清晨的中国北方写生基地译城,藏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站在基地高处眺望,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壮阔而苍凉,远处的古村落依山而建,窑洞的窗棂在晨光中勾勒出古朴的轮廓。基地展馆内,一幅幅绘画与摄影作品将这份壮阔定格:有的画家用浓墨重彩描绘黄土高原的磅礴,有的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古村落的炊烟,艺术与自然在这里达成了最美的和解。队员们边走边记录,感叹着这片土地既孕育了坚韧的生命,也滋养了细腻的创作。

  中午在基地享用过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饭菜后,队伍径直前往麻田纪念馆。新馆的现代化展陈令人耳目一新:声光电交织的场景生动还原了战士们开会的紧张氛围,全息投影技术让“麻田会议”的细节栩栩如生;而不远处的旧址则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土炕上铺着粗布被褥,墙上的地图还留有圈点的痕迹,仿佛前一秒还有人在此讨论作战计划。从新馆到旧址,不仅是历史呈现方式的巨大跨越,更是对“初心”的深刻回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始终未曾褪色。

image.png

  离开麻田,桐屿纪念馆的参观延续了红色记忆的脉络,而紧邻的1941小镇则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灰瓦土墙的民居内,八仙桌旁摆放着粗瓷碗;巷口的岗哨亭里,仿真战士雕像持枪伫立,似乎仍在守护家园。这里不仅还原了战时的生活场景,更展现了军民一心、共抗外敌的精神风貌。队员们走走停停,凝视着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并亲身体验了战地摩托车。

  23日清晨,左权烈士陵园的松柏格外青翠。队员们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陵园,纪念碑上“左权将军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讲解员讲述着左权将军的故事:他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却始终与战士同甘共苦,1942年在反扫荡中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陵园里,一座座墓碑整齐排列,有的刻着名字,有的只有“无名烈士”四个字,但每一座都代表着一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

  午后,实践队踏上返程。三天的行程里,队员们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镜头记录历史瞬间,在剪纸艺术中看见文化传承的力量,在纪念馆里读懂革命先辈的担当,在烈士陵园里筑牢青春的信仰。这次三下乡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青春与红色历史相遇,小我便有了融入大我的方向,个人的梦想也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未来,这些年轻的身影必将带着此行的收获,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英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青春的担当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