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青春逐梦志愿行:“心灯”长明,步履未歇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
    来源:张家界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
  
  张家界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以“知识赋能,青春逐梦”为指引,奔赴张家界市桑植县五道水基层一线,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共16名志愿者,打造“入户走访+屋场宣讲+线上续航”多元模式,涵盖红色文化传承、安全知识科普、防诈知识宣传、公益课堂陪伴等。8月6日至16日期间,深入8个乡镇,与五道水镇政府及辖区内各村支两委合作,为基层群众送去知识滋养、人文关怀。通过特色“屋场会”、走访入户,累计覆盖1300余人次,助力青少年、老人群体提升爱国意识和安全意识,相关实践获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高度认可,让青春志愿力量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闪光,以实际行动书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篇章。
  志愿者心得
  这次“三下乡”实践,像一场心灵的远行,让我在陌生的土地上收获了最真实的感动与成长。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从容交流,从单向的知识输出到双向的情感共鸣,这段旅程教会我的远比想象中更多。
  出发前,我以为自己带着知识和热情而来,是要为乡村带去一些改变。然而,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后,我才发现,真正被改变的是我自己。在连家湾村,当我向婆婆解释核技术时,她茫然的眼神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以为通俗的讲解其实离他们的生活很远。那位退休老教师一句朴实的“没听懂”,像一记温柔的提醒,让我明白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要学会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对话。于是,在后来的走访中,我越来越少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试着从他们的生活切入——聊庄稼收成,问子女近况,听他们讲述过去的艰辛岁月。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了95岁奶奶啃树皮度日的往事,看到了红军后代提及战场时的沉默,感受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归来的期盼。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教科书都更深刻地教会我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奉献。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芭茅溪盐税局的那天。讲解员讲述贺龙元帅在百姓门前挂灯的故事时,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那盏灯不仅照亮了百年前战士们的夜行路,更照亮了共产党人与人民血脉相连的初心。走出盐税局,我忽然明白,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宣讲科学知识还是陪伴孤寡老人,都是在延续这种“守护”的精神。这种领悟,在后来的走访中不断被印证。当那位独自守家的奶奶骄傲地谈起在边疆当兵的孙子时,当八十多岁的老爷爷默默擦拭泛黄的军功章时,我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同样的家国情怀。
  当然,成长不仅来自与村民的交流,也来自团队的并肩同行。记得第一次屋场会时,发奖品的混乱场面让我们措手不及;入户走访时,湿滑的山路让我们不得不互相搀扶;深夜排练时,为修改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让我们从最初的陌生拘谨变成后来的默契无间。返程那天,大巴车上的歌声里藏着太多不舍,那些一起熬过的夜、流过的汗、笑过的瞬间,都成了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经历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我们完成了多少任务,而是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瞬间:孩子听懂故事时发亮的眼睛,奶奶聊天时悄悄抹去的泪水,老爷爷坚持要送我们到路口的佝偻背影。这些画面让我懂得,真正的实践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而是平等真诚的交流;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情,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就像那盏穿越百年依然明亮的“心灯”,它提醒着我: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要记得把双脚扎进泥土,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温度。
  这段旅程虽然结束了,但它点燃的火种会一直在我心里。那些山间的晨雾、田埂的夕阳、村民的笑脸,都将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力量。因为我知道,在远方,还有无数这样的故事等待被发现,还有无数这样的心灵等待被温暖——而这,或许就是“三下乡”最深刻的意义。

  作者:刘海荣
  图片:李娅乐
三下乡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