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珍贵印记。在福建长汀这片浸润着客家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非遗传承从不是静止的“文物守护”,而是一代代匠人在坚守中求变的动态旅程。2025年7月11日至13日,龙岩学院“遗韵汀州,匠心传承”实践队深入长汀县,与非遗的传承人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不仅见证了传统技艺的精湛魅力,更看到了一个动人的变化:这些传承人正跳出“单一匠人”的身份局限,化身教育者、经营者、传播者,用多元角色为古老非遗开辟当代生路。
7月11日,在长汀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白的工作室中,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剪纸作品上,客家围屋的飞檐翘角、寓意吉祥的凤凰图案仿佛有了生命。刘白老师自幼学剪纸,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美术老师,他便凭着兴趣摸索,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剪纸小能手”;后来考入美术学院学国画,对剪纸的热爱丝毫未减,三次远赴佛山拜师学艺,只为精进技艺。2013年开设剪纸画室,2017年创办艺术馆,还牵头组建龙岩地区首个剪纸协会,定期组织进校园、进社区的公益教学。刘白老师不仅是“剪纸人”,更是“教书人”。在下一代孩子们手中,这门手艺仿佛才是真的活了。
在长汀,这样的身份拓展已成常态。非遗传承在逐渐告别“守着老手艺等徒弟”的被动,传承人们用新角色为技艺编织生存网络。
豆腐圆传承人林观木的作坊也不仅仅是一位“匠人”,如今,他又多了“研发者”的身份。祖辈的点卤、研磨古法不能改,那是客家人对土地的感恩,但年轻人口味在变,不能让豆腐圆困在老味道里。 为找平衡,他试了许多食材,最终在传统配方中加入鱼肉、猪肉、蛋等,让豆腐圆从“只做老味道”到“添新料”,这不是丢根,是让根扎得更稳。
图1:林观木老师制作的豆腐圆
徐振强的转型,则是“用新方法守老手艺”。十多年前,徐振强老师还是小作坊的营业者,如今已是懂技术的“工厂老板”。除了将小作坊转变为了效率更高的大工厂,他还用充氮锁鲜技术延长保质期,在外包装巧妙融入客家土楼元素,让豆腐干成了“文化名片”。他既是“磨浆人”,也是“管理者”,但老味道的根——“酸浆点浆”的核心工艺也从没丢。
公嫲吹第五代传承人刘秋林,这位公嫲吹的老匠人,如今不仅是老师,还是短视频创作者。公嫲吹技巧繁杂,夏练哨片软、冬练手指僵,随着老艺人的离开,新时代的浪潮里,乐声渐弱。于是他不仅以“土办法”破局:用麦秆练气息、击掌训节奏,更是创新地把抖音、快手当成新舞台,研究哭腔、笑腔模仿人声,让古调接上了互联网的地气。
段家拳武馆里,拳风凌厉。传承人段巧勇五岁练拳,曾征战省运会,如今是“武馆馆长”兼“武术博物馆筹建者”。他打破门户之见,融散打、泰拳建竞技体系,进校园讲武术精神,还向专业队输送全国冠军。现在他是“教练”也是“记录者”,筹建博物馆,让传统武史的故事多留一点。
图2:实践队访谈段巧勇老师
九连环传承人童小雄,从“表演者”变成“非遗老师”。1979年深耕九连环领域,1998年组文艺队巡演,2020年成立传习所,开未成年人免费课。看着孩子转彩棍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九连环的可期未来。酿酒传承人林剑波,是第20代传人,坚守陶缸陈酿,同时研发新口感,还用酒厂盈利反哺传习馆,从普通的“酿酒师傅”成了“技艺守护者”,让客家酒香一直传下去。
图3:实践队访谈林剑波老师
三天探访虽短,却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真正的传承,是守住根,更有让手艺活下去的勇气。如今,这些传承人们解锁新身份的背后,是古老技艺在当代稳稳扎根、缓缓生长的希望,是客家文化续写新篇的底气。
通讯员:夏晔、洪艺萌
指导老师: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