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汀江畔的匠心接续:长汀非遗代际传承的薪火奥秘

    发布时间:2025-08-18 阅读:
    来源:龙岩学院“遗韵汀州·匠心传承”实践队 夏晔

  溯汀江之水,穿千年时光,文脉如江流般奔涌不息。龙岩学院“遗韵汀州·匠心传承”实践队踏入长汀古邑,在青石巷陌间寻访非遗的活态传承。这里,一把剪刀剪出客家围屋的春秋,一双布鞋踏出段家拳的刚柔,一锅豆浆凝成豆腐干的醇香。家族血脉里流淌着技艺的基因,师徒情谊中传递着匠心的火种。从祖辈的案头到青年的镜头,从古法的坚守到创新的破局,他们见证着非遗在代际接力中焕发新生,让千年遗韵在汀江潮涌中永续流淌。

一、红纸间的血脉承续

  踏入刘白老师剪纸工作室,流光溢彩的作品背后,是一部厚重的家族传承史。纤薄红纸上的围屋春秋与花鸟瑞兽,承载着刘家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刘白深情回溯祖辈熏陶下萌发的剪纸情缘,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这把刻入骨髓的剪刀,早已超越了工具本身,成为连接客家血脉的象征。如今,他将目光投向下一代,面向青少年孜孜不倦地推广,在刀尖游走间,让“纸轻情重”的生生不息精神,随红纸万千气象粲然铺展。

图1:刘白老师的部分剪纸作品

二、拳风里的父子传承

  段家拳的拳馆内,吐纳如雷,拳风激荡。段巧勇老师每一招每一式,都深烙着从五岁开始的习武印记。这份印记,源自严父——是父亲领他入门,以近乎严苛的方式锤炼其筋骨与意志:赤脚攀爬古老城墙磨砺坚韧,在奔腾的汀江畔击水练就胆魄。童年浸透汗水甚至泪水的训练,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武者信条和“武非仅刃,实乃砺心”的武学奥义,深深融入他的血脉,铸就了段家拳刚毅不屈的内核。父辈奠定的,不仅是技艺的根基,更是精神的丰碑。

  面对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现实困境,段巧勇没有固守父辈的单一模式。他破壁求新,以父传的拳法精髓为根,大胆融合现代散打、泰拳的实战要素,打造更具竞技性和吸引力的新体系。同时,他深谙传承之道在于“育人”。他践行着“教练当有一桶水,才予学生一杯水”的理念,不断精进自身,并以师者之心,多年如一日地寻找、哺育传承人,向专业队伍输送全国拳击冠军等英才,让段家拳的叶脉得以舒展、繁茂。筹建武术博物馆,收藏千件珍品凝练武史,更是为了将这份由父及子、由师及徒的武学精神与文化,更系统地传递给后人。拳掌之间,是客家硬气的铮然作响,更是代际接力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图2:实践队访谈段巧勇老师

三、舌尖上的代代坚守

  代际的接力,同样在长汀的烟火滋味中流转,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坚守。

  林观木老师的餐厅里,蒸汽氤氲,豆腐圆如金玉出笼。这掌心温润的一颗,凝聚着林家二十七代人的坚守与智慧。每一道工序,都浸润着前人的经验与对食材本真的敬畏。时代嬗变,林观木在坚守古法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入鱼肉、鲜蛋等新元素,让老手艺在蜕变中焕发新生,安放游子深深的舌尖乡愁。这不仅是口味的创新,更是对祖辈智慧的致敬与延伸。

  在徐源豆腐干的作坊,机器轰鸣声里,徐振强师傅对凌晨磨豆、古法松木碳烤等核心工艺的执着,源于对祖辈“客家的魂”——那份独特配方的敬畏。他清醒地看到传承的危机:年轻人因收入低微与工序繁复辛苦而却步。为此,他推动匠心与现代技术融合:引入液压机组将压榨效率提升三倍,同时智慧地保留松木碳烤赋予的独特烟熏风味;采用充氮锁鲜技术延长豆腐干的“青春”,外包装则巧妙融入客家土楼专利设计,让传统以现代面貌示人。他更深知“守住老味道需要新头脑”,积极寻求青春赋能,邀请大学生创作短视频传播,计划拍摄纪录片,并与政府合作研发健康新品。他以“点卤需掌握火候与时机”为喻,道出非遗传承的真谛:对食材本真的敬畏是根基,而敢于借助新媒体与创新思维突破瓶颈,则是技艺在代际间延续的关键。

  步入林剑波老师静谧的酒坊,陶缸列阵,陈香暗涌。三十年光阴,他将家传的酒曲酿成了时光的琥珀。“非遗如黄酒,慢发酵方得醇厚。”这不仅是酿酒的心得,更是传承的哲学。离坊时萦绕不散的酒香,恰似其信念的回响:“以心守艺,静待时间开花。”这份静守,是对家传技艺最深沉的承诺,是等待技艺在下一代手中再次绽放的耐心。

图3:实践队参观豆腐干制作工厂

图4:实践队访谈林剑波老师

四、古韵新声的青春回响

  代际的接力,也在光影舞动与古老音律中寻求突破,展现着传统拥抱时代的活力。

  长街石板路上,竹竿清脆的叩击声仿佛时光的秒针。童小雄老师双臂翻飞,彩棍旋舞如灵蝶穿花,“九连环”的古调直上云霄。这项源自明末江淮移民南迁时慰藉乡愁的舞蹈,在他三十余载的痴心守护下,完成了从田埂地头的质朴演绎到世界舞台的华彩绽放。凭借少年时追着草台班子跑遍十里八乡的热忱,他将原本用于祭祀的“九连环”提炼升华,编创出既饱含古风底蕴又极具观赏性的舞台剧目。“台上一瞬,台下十年功”的严苛磨砺,只为让每一个转身都精准承载汀州古韵。彩棍翻飞间,数百年移民的史诗在青春舞者的足尖复活流转,古老的技艺通过新的表演形式,找到了与年轻观众对话的桥梁。

  而守护着明代古器“公嫲吹”的刘秋林老师,面对的则是“人亡艺绝”的严峻现实——乐器制作繁难,习练周期漫长,年轻人鲜有问津。刘老师迎难而上,用“土办法”破局:教学员以麦秆苦练气息,以击掌夯实节奏,这些方法凝结着前辈的智慧。更具开创性的是,他将目光投向未来,妙思将古老乐器接入互联网“云端”,研究用“公嫲吹”模仿人声哭笑腔调,通过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向广阔天地传播。古韵新声,藉由数字时代的媒介,穿越时空阻隔,努力在年轻一代中觅得知音。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将古老声音送入当代生活的尝试。

图5:实践队访谈刘秋林老师

  躬行于长汀街巷作坊间,实践队员们触摸到文化传承最滚烫的脉搏——匠心非囿于古法,而在汲古润今;传承非固守高阁,需入烟火人间。每一次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都是与时间赛跑的“口述实录”,抢救性记录下即将随高龄守艺人消逝的技艺密码与生命记忆。青年学子亲见技艺在代际间传递的坚韧与智慧,更深刻意识到自身在文化根脉延续中的角色。这束从父辈手中接过的非遗薪火,正待青春的视角与力量注入,让千年遗韵真正融入时代浪潮,在创新与坚守的平衡中,焕发持久生机。汀江潮涌不息,匠心接力未已。

通讯员:夏晔、洪艺萌 指导老师:张薇

三下乡推荐
  • 谯城调研实践活动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中医药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共青团谯城区委员会充分发挥"青年光合行
  • 2025-08-18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