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 “零碳” 实践团队走进上海碳秘馆探寻低碳生活密码2025年8月17日,为了深入了解了碳在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探寻低碳生活的实践路径,增强团队成员的环保意识与实践能力。南通大学“零碳”实践团队前往上海碳秘馆开展参观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实地学习和实践受益匪浅。
藏于和平公园绿意间的上海碳秘馆,不仅是上海首家低碳科普场馆,更像一座镶嵌在城市中的 “绿色密码库”—— 每一处展区都是解锁低碳世界的密钥,将抽象的环保理念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当南通大学 “零碳” 实践团队推开馆门,碳的 “生命轨迹” 便在眼前铺展开来:从揭示地球生态平衡的碳循环奥秘,到串联起衣食住行的碳足迹图谱,那些曾隐匿于日常生活角落的低碳知识,此刻正通过旧衣循环展台的织物纹理、环保餐桌的食材溯源、低碳住宅的能源模型,清晰地勾勒出 “碳与人类共生” 的具象脉络。
在 “无废城市” 展区,一块标注着垃圾降解周期的展板前,团队成员亲手拿起装有塑料瓶、易拉罐与纸巾的玻璃瓶。当 “塑料瓶需 450 年降解、易拉罐约 200 年、纸巾仅 3-4 周” 的数字与实物碰撞,时间的重量瞬间具象化 —— 这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知识点,而是触手可及的环境警示。“原来垃圾分类不是小事,是给地球‘减负’的倒计时”,一位队员的感叹,道出了所有人的共鸣:“无废城市” 的蓝图,正需要每个人用 “分好每一类垃圾” 的细微行动,一笔笔勾勒而成。
主题展台了解垃圾分解所需时间。 胥星卉 供图
移步至 “清洁能源展示区”,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等多种清洁能源的发电模型依次排开,旁边的解说牌详细介绍了每种发电方式的原理和优势。团队成员们认真聆听着展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并通过展台演示,明晰了各类清洁能源的发电方式。“以前只是在课本上了解过清洁能源,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模型,对它们的工作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团队成员纷纷说道。
清洁能源展台体验。 胥星卉 供图
转至体验区,几辆造型简约的自行车瞬间抓住了团队成员的目光 —— 这是碳秘馆专为传递低碳出行理念设计的互动体验项目。大家纷纷上前,跨上自行车,双脚轻踩踏板的瞬间,前方屏幕即刻亮起:上海的街道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从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到陆家嘴的摩天楼宇,随着蹬踏节奏不断向前延伸。车轮转动的不仅是屏幕里的风景,更是将 “低碳出行” 从口号化作了亲身可感的行动:既在运动中激活了身体活力,又在沉浸式游览中读懂了城市与绿色出行的共生关系。
体验完骑行,一旁的低碳知识答题机器又成了新的 “打卡点”。屏幕上跳动的题目,如同一个个藏在生活里的 “低碳谜题”,从 “旧衣物回收的正确方式” 到 “家庭节水的小技巧”,从 “低碳饮食的搭配原则” 到 “绿色出行的选择策略”,覆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团队成员们驻足沉思,指尖在选项间反复斟酌。“原本以为自己很懂低碳,答题时才发现好多细节都忽略了。” 完成答题的李同学盯着屏幕上的错题解析,认真说道,“以后生活里得更留意这些‘小事’,把低碳知识真正用起来。”
低碳生活知识问答。 胥星卉 供图
在骑行体验区,团队成员们还偶遇了正专注体验低碳出行项目的王阿姨,便顺势上前,轻声提出了采访请求。听闻是关于低碳出行的话题,王阿姨笑着停下脚步,眼角的笑意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我啊,平时就爱走着路去买菜,远点儿的地方就坐公交地铁。你看,走路能活动筋骨,身体越练越结实;再说了,少开一天车,就能少排点碳,这不就是给保护环境出份力嘛!” 朴实的话语里,藏着普通人对低碳生活最真诚的践行。
随着实践活动渐渐接近尾声,团队成员又将目光投向了展馆工作人员,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座 “低碳宝库” 的故事。工作人员分享起未来的规划蓝图,眼里满是期待:“为了让低碳理念更贴近生活,我们接下来会新增再生材料主题展台,到时候大家能亲眼看到,废旧塑料瓶怎么变成实用的收纳盒,旧布料如何拼成好看的靠垫 —— 让‘垃圾变宝藏’不再是口号。” 他话锋一转,又提及另一个新方向,“我们还会加入海洋生态保护相关展品,从陆地到海洋,从日常物品到全球生态,让大家明白低碳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关乎整个世界的长远选择。说到底,就是想让更多人走进来、学明白,然后把低碳带回家。”
实践结束与馆内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李嘉敖 供图
通讯员:李嘉敖 胥星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