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7日,实践团队深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长沟村,聚焦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较低的现状,特别是留守儿童与老年人存在的沟通壁垒问题。团队以“小手拉大手,推普一起走”为特色路径,创新方法,精准施策,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切实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
调研先行,举措精准 活动初期,团队与长沟村村委会干部进行了深入座谈,全面了解村情民情与语言使用痛点。基于调研,双方共同谋划出三项极具地方特色的创新举措:
1.“大喇叭双语播报”接地气:每日利用村内广播,先用当地方言播报通知资讯,再用普通话清晰重复,于无形中营造语言环境,培养村民听觉习惯。
2.“茶桌推普”聚人气:在村民纳凉聊天的村口老槐树下设立“普通话角”,鼓励大家在喝茶闲聊时尝试使用普通话,将其变为一种新的社交风尚。
3.“反向教学”显奇效:创造性地组织留守儿童担任“推普小老师”,任务是教祖父母基本的日常普通话,在温馨的隔代互动中实现共同学习与进步。
童声筑梦,推普育苗 团队将推普重心放在乡村未来——孩子们身上。他们精心设计课程,通过绕口令、诗歌朗诵、故事会等趣味方式,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我们希望歌声与书声能成为他们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翅膀,”一位队员动情地说。孩子们从羞涩开口到自信表达,点滴进步汇聚成推普工作的丰硕成果。
延续情谊,展望未来 活动虽告一段落,但推普的纽带已然系紧。团队建立了“长沟村普通话学习”线上交流群,为村民提供持续的学习支持。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武少朋老师总结道:“推普不仅是语言工程,更是打通信息壁垒、拓宽发展道路的民生工程。我们将继续深化与长沟村的合作,让普通话真正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桥梁’。”
此次“三下乡”推普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长沟村村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责任与担当,用行动为推普事业和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