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运河文脉连民心,民族团结共前行”实践团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号召,在常州籍成员程婧尧的带领下,深入其家乡常州市武进区开展专题调研。团队以大运河为纽带,聚焦文化带建设中的民族团结实践,实地探寻大运河滋养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相关情况。
运河畔的回民村:古韵新声共谱和谐
作为苏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城西回民村陡门塘在悠悠运河的滋养下焕发勃勃生机。现代产业的种子在此生根发芽,村党支部将高效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主线,实践团成员在“土播营”基地深入了解电商助农模式,并就特色水果如水蜜桃、梨等的种植与品牌化等与村民进行了交流。这种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与资源优势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兴旺和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土播营基地。程婧尧 供图
政策为桥:武进统战巧筑交融之路
在武进区委统战部,实践团围绕“大运河文脉与民族团结”主题,与基层联络科科长周斌进行了深入访谈。“我们工作的核心是‘淡化差异、强化认同’,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周科长开门见山地向队员们介绍。他举例说,区里鼓励企业主动吸纳如水族等少数民族员工,同时人社部门会“量身定制”技能培训,有力支撑了“红石榴就业行动”。团队成员范晶晶询问:“周科长,除了就业,在文化层面有什么促进交融的创新做法吗?”周科长分享:“我们联合吴中、广陵等地的新阶层人士,成立了‘大运河新阶层艺术联盟’。这个联盟就是要用艺术创新来挖掘、保护和活化运河文化,把统战力量融入文化带建设,让民族团结的实践像运河之水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图为阶层联络科科长周斌向团队成员介绍统战部相关政策。程婧尧 供图
光影证史:汤德胜镜头下的运河民族记忆
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先生六十余载倾情守望运河光影,用镜头为这条“母亲河”书写了影像史诗,也为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贡献。调研中,实践团拜访了用镜头守望运河六十余载的著名摄影家汤德胜先生。在汤老的工作室,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了队员们——那是1959年运河疏浚的场景。“看,这些汗流浃背、并肩劳作的工人们,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汤老指着照片说,“泥土糊了脸,汗水湿透衣,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运河不只是运输水道,更是千年流淌的民族交融纽带啊!”汤老向队员们展示了他即将出版的《运河存影》影集样稿,精选的900余幅作品,跨越数十年,记录了疏浚工程、抗洪救灾、百姓生活、城市变迁等。“这些照片”汤老强调,“是流域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建家园最真实的见证,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图为汤德胜老师介绍运河照片背后的故事。程婧尧 供图
工业遗产新声:运河五号里的民族血脉
调研终点站是“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此地由原常州第五毛纺织厂改造而成,现为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团队成员通过文献记载以及历史照片,了解到近代工业浪潮中,各民族劳动者在运河沿线工厂并肩奋斗的故事,从锈迹斑驳的老机器中聆听到运河沿岸发展的声音。这些工业遗迹是运河沿岸共同发展的见证。如今的“运河五号”在保护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引入了文化创意、艺术展览、休闲商业等业态,实现了功能转型。这种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模式,既留存了城市和民族的共同工业记忆,也为运河文脉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了解运河工业旧址。程婧尧 供图
本次调研让团队成员对家乡常州如何依托大运河这一“团结纽带”,在新时代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共同繁荣发展,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识,也让成员们对作为新时代青年服务家乡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有了更清晰的感知。(通讯员 张宇梦 程婧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