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探访界首非遗 多维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安徽理工大学实践团探访界首非遗 多维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近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深入安徽省界首市,围绕界首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为期3天的实地调研与创新实践,通过“调研走访+技艺体验+创新探索”的立体模式,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田野调查:解码非遗传承的现实图景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抵达界首市田营镇,采用“问卷调研+深度访谈”双轨模式,面向居民、商户、学生等多元群体开展文化认知调研。
 
图为实践团采访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南姝君
数据显示,老一辈群体中超80%保留逢年过节手工剪窗花的传统,但工业化制品正逐步替代手工艺品。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政府已启动“非遗进校园”计划,部分小学将剪纸课程纳入校本教材,同步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文化推广。实践团同学感慨:“在与一位70岁剪纸艺人的交谈中,她手中泛黄的剪纸图谱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这让我们更坚定了助力非遗传承的决心。”
沉浸体验:触摸传统工艺的文化肌理
7月1日,实践团走进界首市文化馆,开启非遗文化深度研学之旅。在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广军的引导下,成员们系统了解木版年画、界首刺绣、刀马人彩陶等多项非遗技艺。刘广军现场展示“蝴蝶闹春”剪纸绝技,仅3分钟便以剪刀勾勒出羽翼纤毫毕现的蝴蝶。
 
图为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广军剪纸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南姝君供图
在体验环节,成员们历经2小时实操,从剪刀控力失误到完成对称纹样,最终呈现的“初版”蝴蝶虽显粗糙,却收获了非遗传承人与现场观众的掌声。
 
图为实践团进行剪纸实操。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泽坤供图
随后的访谈中,刘广军特别提出“新媒体传播+AI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希望大学生能借助虚拟展厅、数字藏品等形式,让剪纸纹样‘活’在年轻人的社交圈里。”
创新探索:构建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桥梁
7月2日,实践团深入砖集镇刘广军剪纸艺术工作室及砖集中学手工教室。在工作室,成员们通过对比库淑兰等名家作品,系统研习刻画与剪纸的技法差异,重点解析工业剪纸与手工剪纸在锯齿纹处理上的艺术张力。最具创意的环节是试穿融合剪纸元素的绒布云肩,传统“凤穿牡丹”纹样与现代服饰剪裁的碰撞,让成员们直观感受非遗的当代转化可能。在砖集中学手工教室,满墙的学生剪纸作品——从卡通形象到传统“连年有余”纹样,展现出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创新传承成果。实践团现场与师生共建“非遗创意工作坊”,计划将学生作品开发为文创盲盒。
此次实践活动创新性地构建起“调研诊断-技艺传承-创新转化”的完整链条,为非遗活化探索出一条切实路径。实践团负责人介绍,团队已系统梳理界首剪纸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特点,建成包含数百种传统纹样的数据库,为传承奠定数据基础。下一步,实践团将联合设计学院开发数字剪纸互动程序,让民众可在线体验剪纸创作;同时通过“非遗+直播”展示技艺魅力、“非遗+文创”拓展应用场景,推动界首剪纸从地域文化符号升级为可传播、可体验的活态遗产。据悉,团队后续将发布《界首非遗传承现状白皮书》,全面呈现传承困境与破局思路,并积极推动建立高校与地方非遗保护的长效合作机制,为非遗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通讯员 杜江钰)  
 
三下乡推荐
  • 岁月漫漫 暖心敬老
  • 为了大力弘扬中国民族的“敬老爱老”精神,让在夏日的老人们感受到来自青春的关怀,“暖阳筑梦”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20日--202
  • 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