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安徽理工大学 “砖注乡情” 实践团:探界首非遗剪纸,赋青春传承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 实践团
        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实践团:探界首非遗剪纸,赋青春传承力量
  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发展成就实践团奔赴界首市田营镇、界首市文化馆、砖集镇等地,围绕界首剪纸文化开展沉浸式调研实践,以青春视角探寻非遗传承密码,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青年动能。
  田营镇走访:触摸剪纸文化“温度”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首站走进界首市田营镇,聚焦当地居民对剪纸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现状。团队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覆盖居民、商铺从业者、学生等群体。调研发现,界首剪纸曾深度融入民俗生活,老一辈逢年过节必动手剪窗花。更值得欣慰的是,非遗保护早已深入人心:当地政府加大宣传推广,部分小学筹备剪纸课程培育新生代。实践团成员严谨调研、青春热忱的姿态,收获居民广泛认可,为后续非遗活化探索筑牢基础。
                                                                                          
  图为成员采访当地居民田泽坤供图
  文化馆研学:感悟非遗传承“匠心”
  7月1日,实践团踏入界首市文化馆开启非遗学习之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团队对话非遗剪纸传承人刘广军老师,系统的了解了木版年画、界首刺绣、刀马人彩陶等多项非遗文化,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审美底蕴与文化寓意。
  
  刘广军老师现场展示剪纸绝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数分钟内“生”出翅膀纹路细腻的蝴蝶,让成员们直观领略非遗魅力。实践团尝试创作时,深刻体会到剪纸技艺中转折、力道、对称的精妙难度,在刘老师指导下完成“蝴蝶”作品,收获满满成就感。
  在文化馆的参观中,实践团成员通过与刘广军老师的交流,了解到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历程。刘老师展示了多种剪纸技法,并指导实践团成员进行创作,让大家对剪纸技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外,文化馆还展出了丰富的剪纸作品,展示了剪纸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图为成员们现场观看刘广军演示剪纸。田泽坤供图
  在于刘广军老师的对话中,他寄语青年:“希望大学生用新媒体、AI赋能,让界首文化‘活’起来!”这一期待,更是广大非遗传承人的普遍心愿。
  砖集镇探访:见证非遗创新“活力”
  7月2日,实践团前往砖集镇刘广军剪纸艺术工作室与砖集中学手工教室,解锁非遗传承新场景。在工作室,成员们系统学习刻画与剪纸技法差异,通过实物对比感受工业剪纸与手工剪纸的独特韵味;还有机会试穿到了融合剪纸元素的绒布云肩,体会非遗在服饰创新中的生命力。
                                                                                               
  图为成员们参观剪纸作品。田泽坤供图
  砖集中学手工教室陈列的学生剪纸作品,更是惊喜满满——童真创意与传统技艺碰撞,展现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探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温度,既藏在老一辈匠人的坚守里,也体现在新生代的创新传承中。
  青春赋能:让非遗“潮”起来
  三天实践,安徽理工大学“砖注乡情”实践团从调研摸底,到深度体验,再到探索创新,构建起对界首剪纸文化的立体认知。团队不仅挖掘非遗传承现状,更在与传承人、学生的互动中,明晰青年传播非遗的使命:用新媒体讲好剪纸故事,借创意设计拓展应用场景,让千年技艺适配现代生活。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调研、学习和交流,对界首剪纸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们表示,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创意设计,为剪纸文化的传播与创新贡献力量,推动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守旧’,而是要让红纸剪刀里的智慧,在新时代‘剪’出青春花火!”此次界首之行,是安徽理工大学学子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生动阐释,更期待以青春微光,点燃非遗传承的燎原之火。(通讯员陈相蔓)
  
  
  

 
 
 
 
三下乡推荐
  • 岁月漫漫 暖心敬老
  • 为了大力弘扬中国民族的“敬老爱老”精神,让在夏日的老人们感受到来自青春的关怀,“暖阳筑梦”实践团成员于2025年7月20日--202
  • 2025-08-17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