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的脚步踏入惠泽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园,探寻科技与传统碰撞的火花,如何让这只生于黄河泥沙间的“水中珍馐”,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色杠杆”。
图为调研队进入大闸蟹产业园(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供图)
一汪清水里的生态密码 "黄河口的独特生态孕育了大闸蟹的鲜明印记——‘蟹爪的金芒’正是黄河泥沙滋养的结果。得益于地上悬河的地质构造,奔腾的河水避开了地下水污染,裹挟的丰富矿物质在泥沙沉积的塘堰中形成天然‘营养仓’。"这里的大闸蟹遵循着“海殖淡养”的古老节律——幼体在渤海湾的咸水中孕育,成体在黄河的淡水里生长,两年的生命周期里,要历经15至18次蜕壳,每一次蜕变都是对环境的精准应答。
尚未完全成熟的公蟹因蟹黄未饱满略带微苦,却因肉质鲜嫩成为夏日餐桌的特色食材,搭配香辣烹饪更可激发风味层次。而待到金秋,母蟹的红膏如琥珀凝脂,公蟹的白膏似凝脂美玉,一壳一黄间,藏着黄河口四季轮回的馈赠。上海海洋大学的监测团队每年驻场半年,五分钟就能完成一次水质检测,让这片水域的pH值、溶氧量始终保持在最适宜的区间,为大闸蟹营造着“水下桃花源”。
图为调研队参观大闸蟹产业园养殖地(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供图)
物联网织就的智慧网 “从前管6300亩塘,15个技术员忙得脚不沾地;现在我一个人,手机上就能看遍所有池塘。”技术员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每个池塘的氨氮指数、水温数据实时跳动。池塘里的智能探头如同“水下哨兵”,一旦发现溶氧不足,增氧泵会自动启动;饵料投喂量根据蟹群生长阶段精准计算,未来更将由无人机按点配送,停机坪的蓝图已在规划中。这背后是人力成本的颠覆性降低——过去15名技术员才能覆盖的6300亩基地,如今1人即可精准管控,管理效率提升超90%。智能探头在泥沙环境中突破了稳定性难题,5分钟完成的水质检测比传统方式快80%,配合自动增氧系统,让大闸蟹成活率提高15%-20%。而规划中的无人机投饵系统,将进一步解决人工投饵不均的痛点,通过精准航线规划实现饵料零浪费。
全息投影展厅通过动态影像,直观展示大闸蟹从毫米级幼体到巴掌大成蟹的生长历程——从首次蜕壳的脆弱到末次蜕壳的坚韧,科技让隐秘的生长过程清晰可见。更令人惊叹的是“一蟹一码”的防伪蟹扣,扫码不仅能追溯养殖全过程,每一次查询都留下记录,像给大闸蟹盖上了“身份印章”,让仿冒者无处遁形。这份严谨,让黄河口大闸蟹连续两年斩获“中国十大名蟹”,摘下第四届中国名县赛事金奖,成为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健康养殖示范场”。
图为工作人员为调研队讲解(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供图)
自媒体架起的黄金桥 “谁曾想到,产自山东黄河口的螃蟹竟能畅销全国?”在电商运营中心,工作人员翻出2022年的销售记录:东方甄选首场直播15分钟仅售5万元,第二场跃升至80万,第三场突破110万,第四场更是创下5分钟270万的奇迹。这一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对传统销售痛点的彻底破解:此前因‘山东产蟹’的地域认知局限,批发渠道利润被压缩30%以上,物流损耗率高达20%;如今依托‘一蟹一码’防伪系统与72小时冷链网络,损耗率降至5%以下,品牌溢价提升20%,更带动300余户养殖户亩产增收超5000元,3万亩标准化基地年产值突破5亿元。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一蟹难求”,自媒体成了打破地域壁垒的钥匙。
如今,冷链物流车每天清晨从基地出发,48小时内,带着黄河湿气的大闸蟹就能出现在山东各地的餐桌;72小时后,上海、北京的食客便能掰开蟹壳,吮吸那口带着泥沙芬芳的鲜美。传统批发模式里“养得好不如卖得好”的困境,被直播间的吆喝声彻底打破。早在2015年,产业园董事长便前瞻性地布局自媒体渠道;如今,其抖音账号粉丝已超百万,镜头中捕蟹人的笑声与池塘波光交织,成为最鲜活的产品广告。
“当科技的微光落入池塘,当传统渔业遇上数字浪潮,黄河口大闸蟹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更让人触动的是,大闸蟹的“海殖淡养”与黄河的生态特性,恰是“天人共生”的古老智慧,在今天依然焕发活力。“我们这代人做农业,不该只懂埋头苦干。”调研队员感叹,“要像这些大闸蟹一样,既要扎根土地守住本真,也要敢闯敢试突破边界——用科技读懂自然的语言,用创新架起连接市场的桥,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给青年的考题。”晚风拂过塘面,带着水草与泥土的清香。黄河口的大闸蟹还在继续生长,而属于青年的答案,正写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
图为调研队与工作人员合照。(陈正瑜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供图)
通讯员(田卓颖 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李姝 王泽涵 杨静)